咽黏膜下出血
咽黏膜下出血,传统名称为飞扬喉,亦有飞疡、悬旗小舌、悬痈、悬棋蛊毒风、夺食风、呛食风、悬痈、稔食风、飞蛾风、飞扬风、飞丝风、血蛾、抡舌风、悬疔、飞疡喉等名称。
本病是指悬雍垂及其周围的软腭黏膜或口腔黏膜,突然在1~2分钟内产生或大或小的血疱。虽然是一种多见的轻症小恙,可是在历来喉科专业书里,都渲染成杀人重病危症,如《喉科指杓》《喉科秘旨》的“凶恶之症”的描写,都过于夸张。
第一个记载本病者,为明代《疮疡经验全书》,谓“口中猝然有肿,转胀转大,此名飞疡也。渐至杀人,用小刀点出血”。以后各家著作,都承袭了“渐至杀人”一语而未与临床核实,始终以危症视之。正因其发病极快,来势凶猛迅速,大有“飞扬跋扈”之势,所以即名飞扬。
本病大多在进餐时,尤其是晚餐时最多发生。可能由于硬食所伤,故也称创伤性血疱。由于是小血管渗出血液,但黏膜则完整无恙,于是滞积于黏膜下,因为不断出血,故而血疱也很快地膨大,所以又称口腔黏膜血肿。本病一般多发于男性,尤其是青壮年人。
【临床表现】
此病既无预兆,更无全身症状,而且绝大多数在进餐时发生。当时陡然感到咽部有异物感,病者必然利用“咽”或“咯”的动作来排出异物,可是越咽越咯则异物感越明显。在短短1~2分钟咽部即全部堵塞,不能吞咽,言语障碍,甚至呼吸也似乎有困难感觉。在软腭上,更多在悬雍垂上,可见到一个紫红色大血疱,大小不一定,从绿豆大小到伍分硬币大,堵塞在咽部,但始终没有疼痛感。不久即可自行破裂,排出大量血液或血块,片刻之间一切症状完全消失。但不久在出血处形成一个面积与血疱同样大小的浅在性溃疡面,疼痛即产生。如无继发感染,此溃疡面可在3~5天间自行愈合,愈后不留痕迹。如有感染,则转为溃疡。
如有大血疱位于悬雍垂或其周围的黏膜。起病迅速,在1~2分钟内可完成初期—高峰—破裂的全部病程,未破前一无疼痛,破裂后即开始作痛者,即可诊断此病。
【病因病机】
风热:《喉科指掌》论述“此症,风热上壅”。
肺胃积热:《重楼玉钥·夺食风》论述“因饮食火物,触动肺胃积热,致陡起斯疾”。
脾家热毒:《咽喉脉证通论》论述“此证乃脾家热毒,外感风热而成”。
风热痰毒:《喉科紫珍集》论述“此症因上焦蕴积热毒风痰,壅塞而起。”《明医指掌·喉痹证一(咽喉十八证附)》:“风痰壅热在喉咙,因生血泡咽关闭。”
触毒或怒火:《焦氏喉科枕秘》论述“怒火盛,或中秽毒”。
多食厚味:《图注喉科指堂》论述“多食厚味燥酒”。
临床实况主因是肺胃积热,热盛化火,逼血离经妄行。诱因为进食之际,热物、硬物的摩擦、刮伤。一般在5天内(小面积的3天左右)可以自愈。如其有感染而形成溃疡者,则时间要长一些,其病程也根据其溃疡面的大小而定。
【辨证论治】
出血当然属热属火,绝无虚证,基本上不需要辨证。无论热与火,唯有程度上轻重不同而已。
凡伴有便秘,血疱破裂后疼痛严重的,其热必重。舌诊较重要,质红为热,腻者夹湿,脉象在本病中参考价值不大。
·内治·
治法十分简单,一般取用清热凉血法,常用代表方为清咽利膈散或加减三黄凉膈散。严重的加强通便,即谓“釜底抽薪”。常用药:金银花、大黄、黄芩、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地榆炭、甘草。
及时刺破血疱,泄尽积血。愈早刺破愈好,迟则血疱愈来愈大,而且发展迅速。但一般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大多早已自行破裂了。不论自溃或刺破,刺破孔应大些,以便泄血通畅。但最好保留黏膜,如其撕去之后,势必形成溃疡。但也有无法保留者,只得撕去。
初期,可用绿袍散。形成溃疡后,用冰硼散。如出现义膜者,用锡类散。后期用珠黄散。
【预防与护理】
1.注意进餐时不要狼吞虎咽。
2.在进食热物与硬物时要小心或尽量少食。
3.发现咽部异物感时,马上停餐检查一下,有无血疱,有则马上刺破。
4.已破之后,要注意口腔卫生。
5.不论饮料与食物,温度不宜太高。
6.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