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乳突炎
【临床表现】
急性乳突炎的症状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相近,其临床表现如下。
疼痛:大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后期向愈之际,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期中,在鼓膜穿孔泄脓之后,应得缓解,而乳突炎的疼痛较其为重。这种疼痛常在耳后深入,且向枕骨、颈、面、齿部放射,并觉有跳跃性疼痛及有弥漫性头痛,患侧更甚。诚如《疡科心得集》所描述的“半边头痛彻脑”。夜间加剧到难以入睡,儿童更是烦躁不宁。
听力:听力明显下降,常为传导性聋,比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更厉害,纯音听力的丧失常在30~60分贝之间。故《洞天奥旨·耳后耳下发》特别提到“发则耳聋”。
体温:可达39℃以上,儿童甚至可达40~41℃间,但也有不明显者,故而既有《洞天奥旨》的“凡生此疽(耳石发),多憎寒壮热”,又有《疡科心得集》的“微恶寒,微身热”的描写。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不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在第三周左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者,为期更短),体温应下降。这种情况,以儿童更为明显。
流脓:鼓膜在穿孔之后,脓液大量泄出,如为化脓性中耳炎,流脓理应逐渐减少,而急性乳突炎则流脓反而增加。也有的脓液突然停止而疼痛、发热再度严重起来。
其他:全身症状除体温增高外,有全身不适、食欲锐减、大便秘结等症状出现。若为小儿,则还有胃肠道症状出现。
以下为检查所见。
耳后漫肿:乳突部肿胀、充血,耳郭后沟逐渐消失。如有骨膜下脓肿形成,则红肿尤甚,按之有“橡皮感”。耳郭向下、向外、向前推,似与头侧垂直,即俗称“招风耳”的形态。甚者,肿胀可延伸到颈部,故《外证医案汇编·太仓吴》案中谓之“耳根肿胀,连及颈项”。
乳突部疼痛及压痛:此为本病必具症状。用指按压乳突尖部及乳突处,更为疼痛。如乳突炎性病变属溶化型者,则全部乳突部都感疼痛,《疡科心得集·辨夭疽锐毒虚实论》的“痛则朝轻暮重”者,可能就是此型。如乳突属松质型或其外层较坚厚者,则压痛不著或无压痛,《谦益斋外科医案·耳部》中三例耳后毒无一例言及压痛者,可能是此型。
外耳道后上部肿胀下塌:为急性乳突炎最早及最常见的病变。外耳道骨部后上部近鼓膜处红肿下塌,因鼓室前壁发生骨膜炎所致,多示鼓室已蓄脓起腐。《外科真诠·夭疽锐毒》的“溃烂见骨”,言之不谬。此急性乳突炎主要特征之一。
鼓膜病变及溢脓:鼓膜增厚、充血,其后上部多向外突出。穿孔常很细小,脓流不畅,且有搏动的“灯塔征”。脓量也多,随擦随有,这证实脓液已非积在鼓室一处,乳突内也已充满了脓液。故《疡医大全·耳发疽》:“耳发生耳摺间,连耳轮通肿,甚则脓串耳窍。”
血象检查:无并发症者,白细胞稍有增高,可达(12~15)×109/升之间。如其增高超过15×109/升,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增加更多,同时体温升高明显,则可能已有颅内或其他并发症。
X线摄片:X线检查极为重要。在早期,乳突小房微呈混浊,间隔不清。晚期,乳突小房的间隔消失,呈一片阴影,表示乳突内已形成脓窝。有时可发现横窦骨板或硬脑板有破坏现象。
【病因病机】
风寒:《诸病源候论·耳后附骨痈候》论述“是风寒搏血脉,入深,近附于骨也。十二经之筋脉,有终耳后完骨者。虚则风寒客之,寒气折血,血否(痞)涩不通,深附于骨而成痈也”。
三焦风热:《疡医准绳·耳后疽》论述“耳根赤肿,寒热作痛,此属三焦风热也。”(小儿)胎热胎风:《外科正宗·耳病》论述“小儿有胎热胎风之别”。
怒气伤心,肝气郁滞:《窦氏疮疡经验全书·耳根痈》论述“受在肾经,怒气伤心,凝滞肝经”。
胆经积毒:《外科启玄·耳后发》论述“此疮乃手少阳三焦经毒之所”。
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初期多风热上扰,中期多湿热或热毒,后期多余邪未彻。当然还因正气不充,更易导致此病,但不能视为虚证。如为猩红热、麻疹、结核、糖尿病患者的继发而来,但言“证”,则急性的还在风热、湿热、热毒中辨别。
【辨证论治】
风热:大多在初期阶段,局部脓出较多,疼痛漫肿。全身症状为发热多于恶寒,口渴求饮。舌苔微黄,舌边尖红。脉数、洪、大。
湿热:这里的湿,是湿已雾化成浊,湿为阴性黏腻之邪,质重而下注。浊为阳性轻浮之邪,质轻而上升。所以湿热证,除了联系全身症状及舌脉两诊之外可以鉴别,还有局部表现是:疼痛轻而肿胀厉害,脓量增多色白等等。
热毒:大多在中期高潮阶段。局部疼痛剧烈,充血严重伴以烧灼感,脓多且稠,色呈黄色。患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高热,大便闭结,口渴求饮。舌边尖红,舌苔黄腻。脉浮、数、弦、实、大。
余邪:以上症状逐渐缓解或式微而无法消失者,大多属余邪尚在徘徊。
·内治·
属风热上扰者,当取疏风清热解毒法,常用代表方以仙方活命饮最为多用。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防风、白芷、浙贝母、天花粉、皂角刺、当归尾、赤芍等。
属湿热为患者,当取清热利湿法,常用代表方有四妙丸合黄连解毒汤之类。常用药:苍术、黄柏、金银花、黄芩、黄连、六一散等。
属热毒者,轻者用五味消毒饮,重者用黄连解毒汤和龙胆泻肝汤之类。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菊花、蒲公英、天葵子、夏枯草、黄芩、碧玉散等。但嫌药力不够,必须加重,用于这里的首推犀角地黄汤。此处犀角以水牛角代替,但用量必须增加10~20倍,水煮起码120分钟,复煎60分钟,可连煎3次。另可同时开水吞服羚羊角粉每天2~3次,每次0.3g。
·外治·
黄连液或黄柏液滴耳,每日三次。
外耳周围肿胀区,用马氏青敷药,用饴糖做赋形剂,薄薄涂布,每天换1~2次。
溃破后,用七三丹擂在纸钉上,插入脓腔,外盖小膏药或黄连膏纱布,每天换1~2次。
随着炎症的缓解减轻而逐渐改用拔毒较轻的外用药。依次是:七三丹→九一丹→桃红散→生肌散。纸钉根据脓腔的日渐缩小由粗而长者改为细而短者,直至仅能插入0.2厘米以内时,取消纸钉,单用生肌散轻撒在创口,再贴小膏药或黄连膏纱布,不过在生肌之际,小膏药的作用高于黄连膏纱布。每天换一次,直至完全愈合为止。这时在创口上再贴小胶布以保护,几天后脱落即愈。
此外,如鼓膜尚未穿孔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时,应予以切开或扩大。
如果乳突内已穿溃,则脓液和坏死组织,需及时清除,必要时做单纯乳突切除术。
【预防与护理】
1.一般说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治疗及时,很少继发本病。所以积极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已发本病,要治疗彻底,否则可转成隐匿性乳突炎。
3.其他参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