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传统名称为缠喉风。自《丹溪心法》称之为缠喉风后,从此受人注意。《中国医学大辞典》有“此证喉肿而大,连项肿痛”的记载。历来有许多名称如咽喉颈外肿痛、缠喉风、缠喉、温毒咽痛喉肿、双缠风、单缠风、掩颈风、锁喉风等。本病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最典型的表现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同时出现。故《焦氏喉科枕秘》用诗一首以总括它:“缠喉风肿噤难言,左右腮边肿赤兼,手足登开面朝地,吁嗟立刻丧黄泉。”

本病常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出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尤以2~35岁更多。在2岁以前及45岁以后则很少见,但也曾有过发生于新生儿的报道。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季节,以春秋雨季较多。

本病的主要致病方式,类似温病,先从肺经侵犯,所以《温病条辨》《时病论》等温病学专业书,也将其作为重点病而搜集在内。

中医最早提到本病的,有人认为是《灵枢·经脉》的“是动,则病嗌痛颌肿”。但也有人否认,《灵枢》仅言“颌肿”而未及“颈肿”。之后《备急千金要方》也有“治风毒咽,水不下,及瘰疬肿方”,孙思邈明确的是《丹溪心法》的缠喉风,谓“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再后《世医得效方》《医方论》等相继讨论,至明代《窦氏疮疡经验全书》此方面的内容从此丰富起来。

《时病论》的“喉痹急症”,基本也是此病,而《丹台玉案》的“缠喉风”,则不是本病而是双侧扁桃体炎。《万密斋外科心法》把“卢特维氏颈炎”也称为缠喉风。可见古人对病名的采用是十分马虎的。这是因为中医是治“证”而不治“病”的。

【临床表现】

温病型:患者大多为青年。发病时感有畏寒,甚至伴以寒战,继而头痛高热,热度在38~40℃,也有超过40℃者。热型不一,可能是弛张型也可能为稽留型。经常持续4~5天。当第一次发热下降到正常后,第二次高热又接踵而至。数天后,也有胸背部可出现斑状丘疹,并伴有咽痛与全身淋巴结肿大,但以颈部为重点。恢复期,热度逐渐减退或直线下降。在发热时尽管体温高至40℃左右,但脉搏少有数脉出现。

瘰疬型:青年为多,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常伴体温上升而出现。肿物多见于颈后三角区,其次为耳后、腋下、腹股沟等处。有时纵隔淋巴结也肿大,则可发生呼吸困难,吞咽不便和咳嗽。

淋巴结肿大,虽多为两侧性,但不对称。大小不一致,从黄豆至蚕豆大,经常成堆成串,甚至融合成大如鸡蛋者。中等硬度,无粘连。局部皮肤正常,无压痛,不化脓。

喉风型:有较长时间的咽痛,扁桃体肿大,悬雍垂水肿充血,黏膜弥漫性充血。有些病例扁桃体特别肿大,表面出现大而深的溃疡,底部有肉芽增生,上面附着灰绿色坏死组织,触痛,容易出血,发出恶臭。

三者局部表现,基本相同。检查可见,咽峡黏膜、软腭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舌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同时肿胀。有时可见白膜,悬雍垂水肿,咽壁及两侧索也增大。腭部可出现多发性针头大瘀血点,境界清楚。

以上症状,大多在热退之后,也逐渐消失。

舌苔以黄苔或黄腻苔为多,严重者也罩有薄薄的黑苔,但都干而不润。脉随体温而变化,体温高时为洪、数,体温低时稍有数意。唯温病型例外。

除病史、观察及检查之外,以血象检查,最为可靠。血片中异常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或绝对值在1×109/L以上,且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效价达1∶200以上者,即可诊断。

【病因病机】

热毒之气:《窦氏疮疡经验全书》论述“乃热毒之气,极也。”

风痰:《喉科泄秘》论述“风痰大壅。”

痰热:《丹溪心法·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论述“缠喉风,属痰热。”

风热痰:《喉科心法》论述“脏腑积热,热甚生风,风火迅速,鼓动痰浊,堵塞咽喉隘地。”

风痰湿热:《咽喉脉证通论》论述“风痰湿热,久积于内。”

杀厉之气:《咽喉经验秘传》论述“此症乃受天地杀厉之气,中人脏腑。”

药误:《时病论》论述“温毒之证,过服寒凉,则温毒被压,益不能化。”

总之,本病实际情况是:不正之气,直犯肺胃,化为温热,上凌清窍而致。同时温热之邪,可以炼液成痰,流窜经络而痰块形成。

此症预后甚佳。大多可在3~6周恢复健康。但已经肿大的淋巴结,在数周或数个月内不易吸收。

【辨证论治】

既是急性咽炎不管何型,风、热、痰三者,毕竟属于主要地位,所以不管哪型都以风热痰三邪为主证。

风温型:咽炎与淋巴结肿大,二者同时存在而都比较轻。它是风热邪毒外袭,伤及肺胃经的咽喉和少阳经的颈侧,邪留较浅,病情也轻。故出现咽喉疼痛、充血、烧灼感,颈部包块也稍感疼痛、胀感,无粘连、充血等情况。脉多浮数,舌苔薄腻。

但热邪壅结传里或治疗失时、失误,其咽炎和淋巴结肿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全身性的发热热度升高,头痛加剧,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质红,脉也洪数。

瘰疬型:主要症状表现于淋巴结肿大,乃风邪热毒煎熬津液,致津败液腐而化为痰浊,流窜少阳经络而成为有形之块。因此,病势来势较猛,红肿绕颈。它与内在的咽炎并作,所以《喉科秘旨》描写为“阴阳闭结,内外不通,如蛇缠紧关下”。

喉风型:与瘰疬型相反,是以咽炎为主症。它也是热邪壅盛,内灼咽喉,同时痰邪阻络,外结颈块。有人认为淋巴结的肿大,是由于风邪热毒夹痰而引起的继发性并发症。咽部病变较风温型严重,可以腐烂破碎,其气浓郁。

·内治·

虽然分为三型,但中医以辨证为主,加之型与型之间可以转化,即使不转化而固定未变,但机体有虚者实者,邪毒有轻感重感,病程有前期后期的不同,所以还是强调“固定安排,灵活应用”。

初起,风邪尚在浅表,发热不甚,淋巴结不肿大,咽部仅仅有疼痛、充血而无溃疡。脉浮,舌苔薄者。当用疏风清热,消肿利咽法,常用代表方有银翘散或疏风清热汤。常用药:荆芥、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桑白皮、黄芩、芦根、大贝母、桔梗。

继之,倾向于喉风型者,可用紫珍清咽利膈汤。常用药:连翘、栀子、黄芩、薄荷、金银花、大黄、玄参、甘草。

倾向于瘰疬型者,可用加减牛蒡解肌汤。重症用防风羌活汤。常用药:牛蒡子、昆布、海藻、僵蚕、夏枯草、薄荷、连翘、玄参。

按语:干祖望经验,本病肿势严重的,于内服药中,重用陈胆星及白僵蚕,疗效很高。【参考文献:干祖望.我对几种喉科疾病的认识和点滴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8):41-42.】

·外治·

咽部用药,按一般急性咽炎处理。

颈部外用药,在传统习惯上多用硇砂膏外贴,但现在基本上已无人采用。一般用冲和膏。忌用金黄散、青敷药等寒凉性敷药。除非皮肤上红赤严重者,否则不可用金黄散。金黄散或冲和膏,都用饴糖作赋形剂,调成糊状,涂敷肿处,24小时换一次。玉枢丹亦能取用。

【预防与护理】

参阅“粒细胞缺乏性咽峡炎”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