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疮(癌症)

恶疮(癌症)

恶疮,就是癌症。包括失营、蕈、翻花疮及乳岩等几种顽固的外科疾患。它唯一的特征,是在肿疡形式上为“石硬无情”,在溃疡形式上为“翻花峥嵘,或烂如岩壑”。不论它的病程或长或短,大多引起患者死亡。故《疡科心得集》把恶疮中舌蕈、失荣、乳岩、肾岩翻花列为“四大绝症”。

恶疮一症,古来一直视为阴证,《外科证治全生集》也把它归入阴证一门。其实它并不与其他真正的阴证完全一样,马培之曾明确指出“乳岩(恶疮中的一种)乃心肝二经,气火郁结,七情内伤之病,非阴寒结痰”(《马评全生集》)。所以它开始时固然也出现白色、不焮、不痛等一连串的阴证征象,但是都属假象。只要看它溃破后的炎性症状及其恶痛,就可证实这一点。

恶疮也比较容易与其他疮疡鉴别。要点如下。

其一,恶疮开始的生长时日不能确定。因为初期没有什么症状存在而不易发觉。它在开始发现时,是一个小小肿核或包块。这个肿核或包块,多数还是在无意中摸到的。

其二,这种恶疮的肿核或包块,多数质地坚硬。表面不很平滑,有结节感,无压痛。开始游离于皮里肉外,随着它的发展,活动性逐渐降低,以后粘连沉着。诚如《疡科心得集》所谓“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者是也”。

其三,它的生长速度,急缓相差很远。有些病例几十年中一无变化,但有些病例可在1~2个月内扩展到严重的地步。

其四,恶疮在溃疡阶段,有两个相反的形态出现。第一型,为凸起型,其中又可分为大、小两型。小型的为蕈、菌、芝、梃等,它的形态是在溃烂的表面发生蕈、菌等样的赘生物。大型的为翻花疮,肉凸翻胬或如菜花样的东西。这两种凸型的恶疮,前者多发生于口腔、鼻、耳、阴茎等处,后者随处可生。这二者的早期,只是一个微小的小丘、疣子、水疱或斑点,然后逐渐扩大起来。第二型,为凹陷型。它的凹陷是腐烂而形成的,露出峥嵘的沟壑样。前者《医宗金鉴》称为“翻花突如泛莲”,后者《医宗金鉴》称为“腐烂深如岩壑”。不过第一型到了后期,把它凸出的部分腐掉,也能烂入肉里而凹下去,就转变为第二型,所以这两型恶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五,疼痛,在未溃之前,完全没有或即使偶然地痛一下,也像闪电一样,一个突然的掣痛后,很快消失。将溃及初溃时,也不发生疼痛。一待疼痛发生,马上就是不可忍受的剧痛,而且这一种特殊性质的恶痛,除吗啡等强力止痛药外,无药可止。但到了后期,吗啡也失去作用。

其六,溃烂后的出血,也是特殊之一。而且每出一次,病症即恶化一步。

其七,它的好发部位,为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两经循行之处。

其八,患者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寿世保元》谓:“凡人年四十以上,头顶鬓颐、背膂腰胁或筋骨之上,所视不见之处,稍有疮疖,便不可轻易待之,若视之怠慢,以为常疾,每见从微至显,丧命者多矣。”

第九,患者的表情,都为情志沉默、郁郁寡欢,即使生平很旷达乐观者,患了恶疮之后,即判若两人了。

第十,一般脉象,都以弦脉为主。

以下讨论恶疮的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