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硬结病

鼻硬结病

鼻硬结病传统名称为“鼻生恶疮”,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疾病,属传统性肉芽肿一型的炎症,但不化脓,也不成溃疡。此病发病隐匿,病程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极易漏诊和误诊。临床上好发部位为鼻腔前庭,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上呼吸道各部,故亦称为呼吸道硬结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间,男女发病率相等。

此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故有人认为混入到大麻风或梅毒一类恶疮中去论治了,例如《千金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中的“鼻中生息肉”、《疯门全书》中的“金癞”等,可能本病的论治也在其内。1870年在国外发现第一个病例,国内在1931年始有报道,193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国际耳鼻喉科会议上决定把本病命名为“硬结病”。

【临床表现】

鼻硬结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弥漫期:初期与普通的鼻炎相似,分泌物增多,属黏液脓性,形成脓痂后,黏膜呈萎缩性变化,故又很像萎缩性鼻炎。同时还可感到鼻中干燥、阻塞,间有鼻衄发生。

结节形成期:在此期间,鼻腔阻塞加重,有头痛、嗅觉失灵、咽喉干燥等症状出现。检查:鼻腔中生出无数小结节,多位于鼻中隔前部、鼻底部或下鼻甲前端。彼此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粒状肿块。其质坚硬,上覆脓痂,但无溃疡。如有继发性感染,则肿块表面亦可出现溃疡。鼻外部及上唇变坚硬僵化而出现畸形。《石室秘录·奇治法》中的“鼻大如拳”一例鼻病,可能为本病的记载。

瘢痕形成期:因纤维组织增生和挛缩,出现前鼻孔狭窄、闭锁和鼻翼内移,并出现闭塞性鼻音。鼻部变形明显,持续性鼻塞、干燥,继续存在。

本病诊断需综合临床资料、鼻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采用鼻分泌物培养化验、组织病理切片等检查,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病因病机】

本病发作原因虽然复杂,但总由感触毒邪、瘀滞僵化所致。

盖一接受毒邪,即能使气滞而血瘀。瘀滞一结,加之患区的特殊情况,故而易结而难疏,终至愈结愈甚,僵化木然如死物。

《血证论·瘀血》:“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本症只见其聚而不见其散,可知气滞一因,属主要的一环。

【辨证论治】

初期:极似萎缩性鼻炎阶段,虽舌、脉的参考性不大,但显然已为肺燥金枯见证,也是气滞血瘀的前奏。

结节形成期:气滞血瘀已处于十分明显的时期。

瘢痕形成期:已进入僵化,局部以气血不到而失去其生机。至于出现鼻塞、干燥等症,并非另有他病,不过是僵化与瘢痕引起的后果。

·内治·

肺燥金枯阶段,当采用益肺润金法,但需未雨绸缪地考虑到疏和气血。常用方剂除百合固金汤之类以外,可配合些木香流气饮、通窍活血汤之类,但需予以加减。常用药:百合、生地黄、熟地黄、川贝母、当归、赤芍、牡丹皮、桃仁、木香、陈皮等。

已进入僵化木然阶段,除理气破瘀之外,更宜补益气血。因为理气破瘀,会使气血更虚,局部更无荣养,致僵者更僵,死者更死。

不论在哪一期,小金丹都可以作为有力的辅助用药。

·外治·

予玉枢丹(即太乙紫金锭)细粉,用猪油调成糊状,涂擦鼻前庭患处。禁用金黄散等寒凉外用药。

用红花、桃仁、木香、乌药四味煎沸,用蒸汽蒸熏病区。每次约10分钟,水由热转温后,用纱布数层浸透,湿敷患处至冷却,重复数次。蒸熏及湿敷之后,擦干,仍涂以玉枢丹糊剂。

如有感染,可暂时敷贴黄连膏纱布。忌用九一丹药汞剂外用药,如需外用药,则用洋浮散或珠黄散。

畸形严重的可致呼吸困难,可施行局部矫形手术。

【预防与护理】

1.本病在某些地区多见,虽然其传染途径未明,但到达这一地区时要多加注意,这是最好的预防。

2.得病之后,局部注意保温及保持清洁。

3.及时更换外用药或用蒸汽湿敷疗法。

4.增加营养,忌烟、辛辣食品,可少量饮服黄酒、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