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
中医对本病的名称比较统一,称舌下痰包或痰包。如有感染而出现炎症时,即称莲花舌等。但莲花舌一称,有时乃指舌下腺炎而言。
【临床表现】
初起时,仅仅在舌腹下一侧,产生一个柔软而不痛不痒的小肿物,逐渐缓慢长大,长大到一定程度,肿物即可扩展到对侧舌下。包囊呈淡黄色或淡蓝色,表面光滑半透明,有波动感。开始无自觉症状,长得过大时始觉胀痛或麻木,妨碍言语及进食,常流涎不止。碰破后,即可流出鸡蛋白样的黏液,当时即可瘪下而平复,但不久又饱满起来。
【病因病机】
痰饮流注:《外科正宗》论述“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
气滞痰凝:《喉科秘旨》论述“舌下痰包,乃气滞痰凝而致”。
【辨证论治】
基本不需辨证,如辨证主要辨其痰的虚实。
·内治·
实证:常用代表方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海浮石等。
虚证:常用代表方有六君子汤。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神曲、大贝母等。但本病的内治,作用不大,主要靠外治。
·外治·
必须摘除,但注意不能刺破。《外科正宗》提出的“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是错误的。
【预防与护理】
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医案】
孙某,男,33岁,1991年6月12日初诊。
以左侧舌下腺囊肿,手术后出血颇多,并缝合线残留一点,故而反复感染,今天已清除。刻下主症,右侧舌系带部有异物感,无疼痛。
检查:舌下系带右侧有小疱1个。无充血,柔软,颌下及颈部未扪到淋巴结,舌苔薄,脉细。
医案:心苗肿胀,事在离火。刻下左侧已手术而去,右侧舌腹又有水肿如疱。良以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标本相互所致,取清火化痰。
处方:
天竺黄6g 生地黄10g 竹叶10g
川黄连3g 大贝母10g 白茅根10g
白芷6g 车前子包10g 白芥子6g
甘草3g 5剂煎服
外用:通用消肿散,外用吹患部。
二诊1991年7月10日。药进5剂,似有好转反应,异物感基本上消失,舌体转仄也较灵活。
检查:舌下系带右侧水疱已消,但隆起丰满仍然明显。舌系带的歪斜也较前改善一些。舌苔薄,脉细。
医案:丙丁之火,一药而焰消。当然离火一清,痰浊由此而减,肿亦大退,不过口腔属脾,脾困则残余之肿难平。刻下裁方,应舍河间之方,就东垣之法。
处方:
天竺黄10g 佩兰10g 茯苓10g
白术6g 大贝母10g 藿香10g
白芷6g 白茅根10g 莱菔子10g
六一散包15g 7剂煎服
外用:通用消肿散,外用吹患处。
三诊1991年7月17日。异物感消失之后,尚未重见,舌体尚舒服,稍有麻木感。
检查:隆起丰满有些收敛。舌系带歪斜又矫正许多。舌薄苔,脉平。
医案:初取清火化痰,凭苦寒以挫其势;再化痰浊,以应梅天淫雨之环境,即所谓“天人合一”之论。两战两捷,其效满意。今则取健脾以制痰,亦即攻补兼施之意耳。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楂10g 白扁豆10g 六曲10g
白芷6g 大贝母10g 白芥子6g
天竺黄6g 六一散包12g(荷叶包刺洞)
7剂煎服
按语:舌下腺囊肿相当于中医所称的“痰包”。痰包之名首见于《外科正宗》,指发生于舌下的痰包,其云:“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如匏肿,绵软不硬,有碍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鸡子清,稠黏难断。捺尽,以冰硼散吹之。”此处,干祖望认为对于舌下痰包的外治“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是错误的,不应当刺破囊肿。
《医宗金鉴》曰“痰包每在舌下生,结肿绵软似匏形,痛胀舌下妨食语,火稽痰涎流注成”,明确指出“痰包”的成因是痰火流注。对于痰火,龚居中认为:“夫痰火者,痨瘵之讳名……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其阴虚,则又为致火致痰之本矣”。又谓:“阴虚则火动,火动则痰生。”(见《红炉点雪》)舌为心之苗,因之一切舌病都责之于心,心属火属阳。
本案中初诊时干祖望由痰火入手,首先取用化痰辅以滋阴降火:生地黄清热养阴生津,淡竹叶、黄连清心火,天竺黄、大贝母清热化痰;5剂过后痰火清退,肿胀亦有所消散。薛己的《口齿类要》指出,口为足太阴脾经的开窍之处,也是手太阴肺的假用门户,故一般口腔疾病大多责之于脾。《灵枢·五阅五使》曰:“口唇者,脾之官也。”口腔属脾,脾困则残余之肿难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不储于肺,随咳排出体外,反随经流窜,集于舌下形成“痰包”。故二诊时再取健脾燥湿化浊之法,佩兰、茯苓、白术利水渗湿健脾;天竺黄、大贝母续以清热化痰;莱菔子降气化痰;六一散清热利湿,使得肿胀基本消退,舌下异物感消失。三诊时取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燥湿化痰以清余邪,巩固疗效。三诊过后肿胀消失,舌下再无明显异物感,收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