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这里主要介绍用于局部病变区的药物,大多是粉剂。

【喷药(吹药)】

喷药,又称吹药,因用喷粉器送入于诸窍腔中,其形式就是“喷”和“吹”。一般常用于外耳道、咽喉、口腔。传统的喉科,基本上都是重视吹药而把内服药置于次要位置上。例如《重楼玉钥》《喉科秘钥》《焦氏喉科枕秘》等学派,都不厌其烦地谈论外用药,尤其是《尤氏喉科》《咽喉经验秘传》《咽喉脉证通论》《囊秘喉书》等,就是以吹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外用的吹药,都是极细的粉剂。使用时,用喷粉器送入咽部。如为口腔病,则吹于病变区,分布要均匀。

一般耳科或喉科的吹药,药品组成都不公开,但《尤氏喉科》的组方都是公开的,而且有的相当全面。现在全国喉科的秘方,都是从此书衍化出来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药是无法更改的。因之尤氏之方,可说是现在所有喉科吹药的“鼻祖”。

【含漱】

含漱,顾名思义,是将药含在口中,经过一段时间,然后把药吐掉。临床上常用的含漱剂剂型,以液体为最多,丸剂及锭剂很少。

【噙化】

噙化,是把药含在口中,但不吐掉,利用唾液使药物溶解,化成液体或乳剂,慢慢吞咽下去。它可取得黏膜给药和消化道给药的双重作用。噙化与含漱之间有极大的区别,前者吞咽,后者吐掉。选用的依据,是药物不适合内服者,取含漱;药物能作内服药的,取噙化。

【贴】

凡用药物黏附在机体皮肤或黏膜上者,称贴。鼻利特尔区糜烂引起的衄血,我们就用油纱布贴在病区。口腔溃疡,我们用生肌膜粘在溃疡面上。也有用膏药粘贴于颈部恶性肿瘤转移的淋巴肿块上,俗称贴膏药。不过这已不属本科而属于外科范畴了。

【点】

凡悬雍垂疾患,大多取用点法,就是用药物涂到这个病变区上。我们的体会是用极少量的药涂抹在受药区小如针头的范围内者,称点。例如用硝酸银在鼻中隔上涂擦以止衄,就是最典型的点。

【蒸汽吸入】

最典型的,当然是现代化的雾化吸入。但中医在过去就已有针对口腔病、咽喉病、鼻病,把药物加水煮沸,用蒸汽吸入的疗法。

以鼻吸物,称。中医有名的鼻散,就是把药用鼻子吸入来治疗鼻窦炎的。

【塞】

民间有用磁石塞在耳朵里治耳聋,把止血药塞在鼻腔以止血。

【敷】

敷是大面积涂药的“点”,点是小面积涂药的“敷”,所以外用药除了点之外,都是属于敷法。唯“点”大多用于黏膜,而“敷”则专用于皮肤。

【罨包】

用液体药物,漫透3~4层纱布,再包在受药之处,名罨包或湿罨包。本科因耳郭形状特异,所以常用此法来给药。凡耳丹毒、耳软骨膜炎、鼻丹毒等,多用此法。一待水分蒸发后,再加水,使其长期在潮湿状态中。

【烟熏】

《医事启源》论述:“嗅炯,药气借火气……是熏烟之也。”自《备急千金要方·治痰熏法》以后,该疗法就广泛采用于临床。喉科巴豆油捻子,是最有名的烟熏疗法。

【发疱疗法】

《石室秘录》:“引治法,下引之也……乃用外治之法,引之而愈。”这种将药物用于穴位,并使它在皮肤上产生水疱,再将水泡刺破,压出水液,加以干燥纱布保护的方法,就是发疱疗法。本科用巴豆朱砂膏来治疗白喉,是最典型的发疱疗法。

【贴饼疗法】

用药物再加些赋形剂,制成饼状,贴于病变区或穴位上来治疗疾病者。本科用吴茱萸饼贴涌泉穴以止鼻衄,用鸦胆子打烂搓成米粒大小贴在耳外道以腐蚀乳头状瘤等,都是典型的贴饼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