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性中耳炎

航空性中耳炎

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失去了平衡,由此而导致中耳损伤,即可出现病态。航空性中耳炎正是因此而生,故又称耳气压损伤。事实上耳气压损伤的名称要比航空性中耳炎全面得多,因为还包括潜水作业者或低压舱内实验的人员也能患此病。现在航空事业蓬勃发展,所以相应患有此病的也逐渐增多。

历代无此病记载,现在一般对本病采用物理、手术疗法来治疗并加服中药。干祖望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临床表现】

临床上多因坐飞机而得。因为鼓膜内外的气压变化,起于急骤之际,所以疾病的产生也突然。

当飞机上升之际,即出现耳鸣和突然的听力障碍,而且觉有薄膜密封耳道之感,周围一切音响陡然消失。

飞机下降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耳中疼痛,耳鸣、耳聋也更加严重,疼痛并可放射到颞部、腮腺及面颊等处。

最严重的可以导致鼓膜破裂,破裂时一声炸裂高响,即刻剧痛如刺,并可出现眩晕和恶心。

上述症状,可以维持12小时左右,也有达24小时者。患者的耳鸣、耳聋及憋气感长期不消失。不过来就诊者,一般急性症状基本都已消失,唯鼓膜下陷还能看到。

检查所见,鼓膜充血。严重的鼓室内积液或积血甚至鼓膜破裂。

【病因病机】

《类证治裁·诸气》:“天地之气,和则沴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所以人在正常环境中,根本就体验不出什么叫“天地之气”及“和”与“不和”。一朝不“和”,像航空、潜水病的“沴戾”就产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压损伤疾病?《杂病广要·九气七气》解释为“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人生其间……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哉,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本病正符合于人身在大气之中,一吐纳(指呼吸)一动静(指由平地升高到天空)的骤然变化,当然气失其平了。

【辨证论治】

当病人来诊时,一切急性症状早已消失殆尽,唯有耳鸣、听力障碍和耳中憋气闷胀等。

当时临床观察、理论分析,甚至病人的自我感觉,都是感到七窍之间互不相通的气闭。

这种症状完全符合传统理论的气滞。《医略·气论》认为“漏下百刻,气行五十周,出入升降,何有于病”。更证实气滞一证,产生于大气失调,是事所必然的。

弱体高龄者,更容易罹患此病,可以考虑宗气不足。

所以本病病因简单,证亦单纯。大多为实证(气滞、气血瘀滞)及虚证(宗气不足)。临床上以气伤而滞为最多,宗气不足者很少,气血瘀滞者更为少见。

·内治·

证属气滞,当然应调整气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中106首治气方、《医方集解·理气之剂》中28首治气方和《成方切用》中11首治气方都是内因或不内外因导致的气病,而这里纯粹由外因致病的气滞方药,独独付之阙如。所以笔者自拟“升清流气饮”来治疗此病。

此方是根据《疮疡经验全书》中20首“流气饮”,结合航空性中耳炎有气闭、气滞的特点化裁而成。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还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胆之络附耳。木香、乌药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去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紫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加强诸药的作用。用石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虚弱者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病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者每天可进两剂。

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都用,可以根据病情删减。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添几味。临床常用药物组成为:升麻3g,柴胡3g,黄芪6g,木香3g,乌药6g,川芎3g,蔓荆子6g,石菖蒲3g。

服药后症状消失,可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维持量1周。

·外治·

如见鼓膜充血甚至破裂(临床上难得见到)者,不必加以处理,只需保持其干燥、清洁。

【预防与护理】

1.飞机起飞或下降时,可吃零食,使用吞咽、软腭运动、下颌活动等动作来减少得病机会。

2.得病后,可以做自我耳咽管吹张术,不拘时间和次数。

3.尽量多休息,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

4.保持情绪稳定,并注意按时服药。

5.如有鼓膜损伤,则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洁净与干燥,也可用消毒药棉松松地堵塞在外耳道口。

6.如有鼓膜损伤者,注意淋浴、洗发时防止水液侵入。游泳是例所禁忌。

【医案】

·案一·

杨某,女,56岁。南京烟草公司。1992年9月15日初诊。

三年多前,因乘坐飞机而患“航空性中耳炎”,从此即无宁日。刻下主症为两耳以右侧为主的憋气,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有时作痛,咽鼓管不通,耳觉沉重,头脑失之清醒。咽干失润,喜饮水求润,欲冷饮,清嗓频频而无痰。右下颞颌关节疼痛伴胀,张口假性强直。耳鸣(右)如蝉啸,拒绝外来噪声。

检查:两鼓膜内陷,左重右轻,菲薄。舌薄苔,脉细。

医案:大气压之骤然突变,气必损伤,伤久则气耗而虚,治当扶正理气。但右侧颞颌关节之作痛,启合失利者,则又是风邪新侵而来,事属标、本两证,岂能混合言治。只能先取疏风,再求治本。

处方:

荆芥炭6g  防风6g  羌活6g

独活6g  丝瓜络10g  紫苏叶10g

陈皮6g  桑枝6g  油松节6g

白芷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9月22日。上方已进7剂,右耳疼痛已轻,张口假性强直改善许多,憋气仍严重,故而重听及自声增强当然存在难去。喉咽情况、耳鸣情况,俱无进展,鼻塞不通。

检查:耳如上诊。鼻黏膜干涩少分泌液。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诸病芸芸,仅疼痛得止,总感收获不多。此番拟取升清通窍之法。

处方:

葛根6g  石菖蒲3g  木防己6g

路路通10g  乌药6g  木香3g

青皮6g  落得打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航空性中耳炎对于中医来讲是个新病种,正常情况下,耳膜的解剖形态和通气特性适应了外界压力稍大于内界压力的环境,若因乘坐飞机等情况而遇到外界大气压骤降,则易产生耳腔闭气、耳膜疼痛、听力下降、脑中轰鸣等症状。

对于干祖望这样成名几十载的纯粹老中医而言,怎样把天外来客般的时新病种摸透,从而联系起来并沟通接轨到辨证论治的路子上,他在《干氏耳鼻喉口腔科学》中说:“病人自我感觉,七窍之间互不通气的气闭,完全符合传统理论的气滞。《医略·气论》认为‘漏下百刻,气行五十周,出入升降,何有于病’,更证实气滞一证,产生于大气失调,是事所必然。”另外,在《全国著名中医医学经验丛书·干祖望经验集》中写道:“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通过气宁→气乱→气闭→耳暴闭的逐步变化接轨到航空性中耳炎,就找到了病根所在。

本例航空性中耳炎患者病程已历三年,当予久病论治,然而就诊时咽鼓管不通,耳觉沉重,头脑失之清醒,咽干失润,喜饮水求润,欲冷饮,清嗓频频而无痰。右下颞颌关节疼痛伴胀,张口假性强直,耳鸣(右)如蝉啸,拒绝外来噪声,又是有新病之表现,六淫之首的风邪作祟,故有以上症状,先治其标,取疏风散邪。方中荆芥炭、防风、羌活、白芷疏风散邪,独活、丝瓜络、桑枝、油松节祛风胜湿,陈皮、紫苏叶理气和中。全方从疏散气机出发,力求从风气而治,故用大量疏风药以奏立杆之效。

二诊时诸症改善,唯喉咽、耳鸣无进展,鼻塞不通。此时标证已不是主要矛盾,当回归其主症“航空性中耳炎”上求治,拟取升清通窍之法。五官九窍都是清空之处,不容芥蒂,有赖于清气的升腾濡养,干祖望常取用的升清药有升麻、柴胡、葛根、石菖蒲、路路通几味。本方中葛根解表透里,菖蒲化痰开窍,乌药、木香、青皮行气定痛,落得打活血止痛,木防己偏治上部,主风气,擅宣通,桔梗、路路通理气化痰通窍,甘草调和诸药。纵观两诊,从疏风和调气两方面论治,先标后本,井然有序。

·案二·

张某,男,52岁。1992年5月21日初诊。

前天在飞机上陡然两耳憋气,同时听力失聪。昨天加重,堵塞也更厉害,贴在耳朵上的手表声也听不到。自己讲话时脑中有共鸣。

检查:两鼓膜内陷。音测:韦伯试验居中,吕内试验骨>气,施瓦巴赫试验骨导正常。舌薄苔,脉平有浮意。

医案:九霄奋迅,肾窍乏适应之能;万里扶摇,听宫失聪聆之职。考六腑以通为补,七窍持空以求。取通气开窍一法,方从流气饮一型中化裁。

处方:

木香3g  乌药6g  升麻3g

石菖蒲3g  路路通10g  川芎3g

蔓荆子6g  青皮6g  马兜铃6g

葛根6g 3剂煎服

二诊1992年5月25日。耳中憋气开通,自声增强消失,听力正在恢复之中。

检查:两鼓膜恢复正常。舌薄苔,脉平。

医案:气滞以导理而疏通,清阳以提升而上溉。病去十八,扫尾待瘳。

处方:

木香3g  乌药6g  升麻3g

石菖蒲3g  路路通10g  青皮6g

葛根6g  黄芪10g 7剂煎服

一周后随访,已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干祖望教授的医案是极具特色的,他数十年的临床生活中,始终不忘写医案,坚持一病一案,风雨无阻,他所认识的医案不是单纯的诊治疾病过程的记录,也不完全局限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和治法治则的阐述,应该是衡量中医临床特色与水平的重要砝码。干祖望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兼之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识,久而久之,他的医案不仅是医学读物,更可以作为文学读物,越读越兴味盎然,越读越妙趣横生。不但是理法方药一应俱全,态度严谨,简直可以视为阳春白雪。门诊时匆匆数分钟信手所书,竟然“揉医文哲于一体,融诗联骈在一章”,真有“腾蛟起凤,学士遗风”。

譬如本案中的这则医案,干祖望面对这样一个新病种,竟然雅兴大发,开篇就来一幅妙联:九霄奋迅,肾窍乏适应之能;万里扶摇,听宫失聪聆之职。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霄即天之最高处;扶摇指自下而上的旋风,《庄子·逍遥游》中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名句,“九霄奋迅”和“万里扶摇”都借喻患者由于乘坐飞机,身在高空而致病。肾窍和听宫都指耳窍,“肾窍乏适应之能”和“听宫失聪聆之职”指耳朵由于不能适应气压的改变而失去“主乎听”的功能。那么,在治疗上干祖望又是如何作为的呢?考“六腑以通为补,七窍持空以求”,故取通气开窍一法,方选升清流气饮加减,方证相应,效百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