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春秋战国(公元前1046—前221年)

二、西周至春秋战国(公元前1046—前221年)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关于耳鼻咽喉口腔病的记载也与日俱增而丰富起来。因为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西周以后钟鼎文成为书写的主流,其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所以相关传世的记录较为丰富。例如:“耳痛”见于《周易》;“九窍之病”见于《周礼》;“喑”“吟”见于《墨子·亲自》;“耳聊啾而慌”见于《楚辞·九歌》;“嗥而嗌不嗄”见于《庄子·庶楚》;“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眵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见于《吕氏春秋·尽数篇》;“既聋且昧”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至于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也次第出现,如《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

成书于此时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正是由劳动人民从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得来进而升华到理论的第一部保存到现在的中医文献,耳鼻咽喉口腔的生理、病理理论基础,也在这部古典医学文献中奠定,并且出现了不少病名,如耳聋、暴聋、耳鸣、耳中有脓、耵聍、鼽衄、涕出不收、鼽塞、鼻渊、鼽嚏、嗌痛、咽肿、嗌肿、嗌干、喉痹、喉塞、猛疽、口糜、口疮、口唇胗、舌卷、舌纵、重舌、齿痛、龋齿等。

除了这些病名外,还有不少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名称,如耳、耳郭、耳门、肾窍、葱笼、蔽、完骨、鼻、明堂、阙、下极、王宫、面王、鼻孔、鼻隧、鼻柱、、颃颡、嗌、喉咙、悬雍垂、会厌、喉结、口、唇、齿、舌、舌本等。

中国甚至世界上第一位曾操业于五官科的专科医生,也在这个时期,即扁鹊,事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最早的肺功能检查,见《礼·丧大礼》:“疾病,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现在的耳鼻咽喉科医生用棉花纤维放在病者鼻孔口探测鼻子通气情况,可能私淑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