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髓炎
下颌骨骨髓炎,传统名称为骨槽风。本病出现于医学文献中,大约自明代开始。不过以前并非失载,一般都归类于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几个病种里。《普济方》的“附骨疽篇”曾谓“附骨疽者,以其无故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可以证实。
最早称骨槽风者,当推《疡医准绳》。以后即有不少名称,如骨槽风、穿腮毒、穿珠(疽)、附骨、穿喉、牙槽风、牙叉发、穿腮发等。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以20~40岁为多。发病前常有拔牙史或局部有过炎症。本病来势缓慢。初起先在耳前及腮颊间隐隐酸痛,开口正常。如给予热敷,即感到舒适。无全身症状,所以也不易引起病者重视。经过较长的时间,患处开始肿胀,但肿的边缘极不清楚,皮肤色泽与温度正常。逐渐漫肿加剧,张口不便,但仍然可以强迫张启。疼痛虽然加剧,但仍然是钝痛而不剧烈,这时可以出现全身症状,有凛寒不适、头痛、纳呆等。再后,肿胀由板硬转化为柔软,且有波动感,则已化脓。如其自溃的话,创口大多在齿槽部。溃破后虽然脓泄较多,但肿胀并不因此而消退。
严重的也可由颊部向外穿溃。在穿溃之前,在穿溃处先发出一个直径为1~1.5厘米的半球形肿物,边缘清楚,柔软、波动感明显,皮色稍现淡褐色。2~3天后即行自溃。
此后,脓性分泌物流之不尽,历久难以愈合,经年累月,毫无向愈倾向。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把内在的死骨脱落干净之后,才得愈合。愈合后,在颊部留下深深凹下的瘢痕。
【病因病机】
风火:《外证医案汇编》论述“此手少阳、足阳明风火所结”。
风温:《谦益斋外科医案》论述“风温入于少阳之络”。
风邪入骨:《外证医案汇编》论述“此系风邪深入骨髄所致”。
大肠邪毒:《窦氏疮疡经验全书》论述“太阳受病,结于大肠之间,邪毒交生,灌于经络之内”。
三经风火:《外科真诠》论述“乃少阳三焦阳明胃经风火也”。
饮食所伤:《外科正宗》论述“膏粱厚味”。
毒火蕴遏:《马培之医案·骨槽风》论述“毒火蕴遏,伤阴耗气,不能去毒化脓”。
寒邪:《谦益斋外科医案》论述“此阳络空虚,寒邪袭入,盘踞不出”。
寒风:《疡科心得集·骨槽风后论》论述“风寒袭入筋骨,邪毒交生”。
七情:《疡医准绳》论述“由忧愁、思虑、惊恐、悲伤所致”。
郁怒伤肝:《外科正宗·骨槽风第五十三》论述“此得于郁怒伤肝”。
血虚:《谦益斋外科医案》论述“由血虚阳亢,化火上冒”。
药误:《外科全生集·骨槽风》论述“多服生地、石膏,以致成患”。
对临床常见的情况加以归纳,不外乎前期与后期之分。前期的两证最为多见,即火证与寒证。后期也分两证,为气血双亏证与阴虚火旺证。
火证:平素过食炙煿,恣酒嗜肥,以致阳明蕴积热毒或七情郁结,肝脾两伤,以致三焦实火上炎。若是复感外邪,毒火搏结,气血郁遏,其火更炽,腐蚀肌骨。
寒证:内以清阳不升,阴霾一片,后又外感风寒、寒气,以致气血失和,阴凝肌骨之间,终致肌肉僵化而造成阴疽局面。
气血双亏证:进入后期,脓出邪泄,势必生肌长肉而告愈。但一则“大脓之后,气血必虚”,再则禀质一向不充,一经痈疽折磨,更加虚弱,终致久溃难敛,反过来又以泄脓流水,大耗气血,形成恶性循环,致溃疡无法愈合。
阴虚火旺证:津血同源,长期流脓,正是使得津枯血耗。水不济火,火必无法控制燔旺起来,这样火一旺反过来煎燥阴津,阴津愈枯,其火更旺,也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同样使溃疡无法告愈。
这种慢性病治疗较难,但如认真诊疗,预后尚可。
【辨证论治】
火证:起病比较急速,但较之一般脓肿还是属于慢的。初期在患侧磨牙尽处,牙龈和腮部焮红高肿,疼痛较重。外侧腮部、颊部亦可肿痛,致开口不便,妨碍咀嚼。经过四五日后,疼痛加重,常出现跳跃性疼痛。六七日后,红肿处柔软而波动。如不予切开,则十余日后在口腔内可以自溃。之后腮颊外侧也自溃,流出臭秽脓液,经久不愈,转入后期。全身症状在初期出现,呈现一般急性病症状。
寒证:在本病中可以占多数,也可以说是本病的典型者。病情来势十分缓慢,初起先在耳前及腮颊肌肉关节之间隐隐疼痛或起一核,继则漫肿坚硬,边缘界限不清,色白不红不热。牙关闭合从不方便到张启困难,妨碍饮食。经过一段漫长时间,化脓自溃,进入后期的慢性阶段。全身症状很不明显,常为低热,厌食,神疲乏力。舌苔薄,脉细弱。
无论火证、寒证,溃破之后,都同样转为慢性,从而出现阳虚与阴虚两个证型。所谓阳虚,即相当于气血双亏;阴虚则为阴虚火旺。局部症状,基本相同,特点是漫肿不消,流脓不止,无愈合倾向。但前者痛感不明显,后者可有疼痛,脓性分泌物前者清稀,后者较稠而黄。手术后或朽骨脱出后,才能愈合。全身症状二者截然不同,故以全身症状为鉴别重点。
气血双亏证:大多四肢怠惰,面色苍白,大便偏稀,食欲不振,怕冷,入冬重裘难温,平时容易感冒。舌苔薄白,质嫩、胖、淡白,严重的边有齿印,脉软无神。
阴虚火旺证:大多性情烦躁,口干善饮,大便偏干,怕热不怕冷,舌苔少,质痩而干,色红。
·内治·
火证:应疏风清火解毒,初期可选用清阳散火汤之类。如炎症明显,有代表方黄连解毒汤之类。大便闭结者,酌用承气汤。常用药:升麻、生石膏、知母、黄连、竹叶、蒲公英、黄柏等。
寒证:初期应散风祛寒解毒,常用代表方有荆防败毒散之类。初期过后,即可用祛寒解凝一法,特效方有阳和汤。常用药:熟地黄、麻黄、鹿角霜、白芥子、肉桂、川芎等。用时只需辨证明确,神奇之效定然眩示于你的面前。全方7味,可以全部照抄。
气血双亏者:当气血双补,常用代表方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川芎等。
阴虚火旺者:当滋阴抑火,常用代表方有知柏八味汤之类,必要时大补阴丸也可取用。常用药: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牡丹皮、龟甲、地骨皮等。
此外本病初起,尤其是寒证,急服小金丸,疗效较佳。服法:每天2次,每次2g,开水送服。另外,阳和丸也可取用,服法:每天2次,每次1.5g,开水送服。
热、寒二者都可取用者,有犀黄丸。服法:每日2次,每次3g,开水送服,也可用于初起时。
·外治·
初起时,口腔内可用通用消肿散。颊部肿者,风热型可用如意金黄散。风寒型忌用凉性剂,应用冲和膏。口腔内溃破者,初期宜冰硼散,后期宜珠黄散。颊外创口,用黄连膏纱布外贴,再用纱布保护固定。初期用九一丹;中期用黑虎丹,因黑虎丹具有排出朽骨的作用;朽骨排尽后,用珠黄散。但都需用捻子来引流。
后期死骨尚有残留者,老中医外科还有一手绝招,用蜣螂虫(别误会,不是蟑螂。蜣螂,为金龟子科昆虫屎螂的干燥全虫,有毒)。炙炭存性,研细粉,加冰片5%,利用纱条或中医纸钉,送入脓腔内,死骨即容易外出。
·其他·
脓腔内如有朽骨存在,可以手术取出,这样可大大缩短病程。
【预防与护理】
1.注意口腔卫生,尤其在拔牙之后或患牙病之际。
2.病中注意饮食,如是寒证,严禁一切寒性食物,包括药物在内。
3.已病之后,对内外(指口腔与颊外)溃疡及时用药,保持清洁。
4.后期,加强营养,饮食限制可以适当放宽。
5.排泄物及敷料,要消毒或烧毁。
6.保持安静,充分休息,适当活动。
7.保持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