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积水
本病为化脓性中耳炎的另一种比较少见的颅内并发症,又称耳源性良性颅内高压症,一般预后良好。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异,好发于青少年。
中医学根据它的特具症状,往往划归于“肝风”一门中。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缓慢,病程常可达数月。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头痛:初期头痛严重,呈持续性、跳跃性剧痛,并逐渐加重。痛域多在额部或两颞侧,也有全部头脑俱痛,甚至波至颈项者。之后即逐渐缓解,成为轻微的钝痛,也有微痛在有无之间的。
呕吐:吐前以恶心作先导,很少为喷射性的。其程度常与头痛的轻重成正比,但也有仅仅呕吐而没有头痛者。
复视:视物时一物两影,多见于起病之初,其程度轻重不一,一般都为暂时的,很少为永久性的。在早期还有部分病者,出现怕光畏亮,视物不清,严重者甚至失明。
另外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起病大多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之际。
【病因病机】
主要因素为肝阳上亢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主动主升。一旦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当然头痛即作。肝为刚脏,故而一开始其痛特别严重,高峰一过,其痛也随之而缓和一些。
目为肝窍,眼睛诸病当然为肝阳循经上犯而然。
呕吐属于脾胃,肝阳过旺,必然侮凌脾土,诚如《临证指南·木乘土》任案的“肝木之气,逆行犯胃”,为何肝木一定要犯脾土?在同一书中的鲍案中解释为“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之故。
【辨证论治】
头为诸阳之会,目为肝木之窍,故肝阳可以直加损害。木旺乘土,罪魁仍是肝阳。所以它的全身性表现,大多为心烦易怒,颜面红热,睡眠不宁。舌红苔黄,脉弦而劲。
此外也有痰浊内生,阻遏清阳,直接作用于头面。间接则脾失其升而胃失其降,胃气不降,则泛恶善呕。其表现为头部沉重钝痛,胸脘痞闷,纳呆,身重。舌苔白腻,脉象为滑或濡。
尚有久因耳病,肾气渐虚。因为耳为肾窍,肾祸转移,首先为耳。其表现为头痛有空虚感,遗精,健忘,腰酸腿软,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脉沉细无力。
以上三者,虽都起于耳病,但真正耳病残邪因几度转化而逐渐消失,所以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已无残邪可言了。
·内治·
肝阳上亢:宜疏肝泻火,常用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加减,有时泻青丸也可试用,但必须予以加减。常用药:牡丹皮、山栀子、当归、生地黄、赤芍、白芍、菊花、夏枯草、黄芩等。
痰浊上蒙:当化痰去浊,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最为贴切,但尚予结合实况,稍事损益裁方。常用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泽泻等。
肾阴亏损:当补肾滋阴,方用六味地黄汤之类。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沙苑子、牡丹皮、茯苓、泽泻等。
·外治·
首先考虑彻底根除中耳与乳突的病灶。严重时给予腰椎穿刺放出脑脊液或脑室引流。
【预防与调护】
参阅“耳源性脑膜炎”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