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理疗法
外治中的理疗,历史也已相当长久。因此,有许多如泥疗法、蜡疗法、水蛭疗法、烟熏疗法、水疗法等,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反而不太常用了。
这里所讨论的,为针、灸、熨、热敷、火罐、水罐、按摩、蜡灸、压迫等疗法,俱为现代临床上的常用者。
(一)针
这里所讨论的针,并非用以决脓的铍针,更非用以穿刺的三棱针或火针,乃是以上两针之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金属毫针,按照一定的穴位刺入肌肤,进行各种不同手法的刺激,用以治疗疮疡。
(二)灸
灸是利用艾或其他药物,直接或间接置于肌肤上面燃烧,使集中的高温深透肌肤而获得疗效的物理疗法。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灸法有三种:一为隔物艾柱灸,二为烟卷距离灸,三为着肉烧灼灸。它的主要作用是依靠高温将其药力送达腠理而使已凝滞的气血运行通畅,达到肿疡消散的目的,使溃疡愈合或阴证化阳。
【隔物艾炷灸】
是先将某种药物切成或捣成一个薄饼,放于要灸的地方(干祖望的方法是在薄饼之下,衬以单层纱布,这样则在必要时可以移动),上面置艾炷。如面积较大,可多放几个艾炷。最后点火烧着艾炷。
至于灸几壮、艾炷的大小如何、每天灸几次或隔几天灸一次,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决定。如灸时肌肤不能接受灼痛,可微微地扯移纱布,使艾炷的火力不会固定于一处而灼伤肌肤。
作为将肌肤与艾炷隔离的药物,如用大蒜者,名隔蒜灸;用姜者,名隔姜灸;用豆豉者,名豉饼灸;用商陆者,名商陆灸;用附子者,名附子饼灸。
【烟卷距离灸】
是把许多药末,加入艾绒,裹在桑皮纸里,搓成艾条,点着火,靠近受灸的地方,距离2~3 cm,远远熏灸。这种方法,为现在临床上经常取用的。其中包括以下几种。
1.神灯照法 用雄黄、朱砂、血蝎、没药各6g,麝香1.2g,研细末。每次用药末0.9g,桑皮纸裹成烟卷,长3~4厘米,用真麻油润透,离疮半寸许,着火徐徐自外而内地熏照。每日1次,初用3条,逐渐加至4~5条,照后随即准备敷围药。
2.杂木灸 它虽并非烟卷,但它的类型和作用,完全是属于烟卷距离灸,故按烟卷距离灸论。方法是用杂木劈成指头样粗细,长约20厘米,燃着一端,等火力旺盛后即吹熄,利用火头来熏灸,火头熄灭,再点再灸。
【着肉烧灼法】
这种灸法,是把火头直接接触到人体上的,所以有时可以烧出水疱。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雷火神针 取艾叶9g、丁香1.5g、麝香0.6g,将药末与艾叶糅和,用夹纸作筒如指粗,卷入艾叶,临用时以纸7张衬于患处,点着雷火针,抵在纸上捺紧,即时发生灼痛,务当忍受。待灼痛去后,即行撤去。病重者可重灸一次或几次。
2.阳燧锭 用蟾酥、朱砂、川乌、草乌、僵蚕1条,研细末,另用硫黄45g,置杓内,微火炖化,再入诸药末,搅匀,再入麝香0.6g、冰片0.3g,搅匀。即倾入温瓷盘内,让它凝成一张薄片,冷后即成,贮藏待用。用时取出瓜子样大小一块,黏于所要行灸的地方,用灯草醮油,燃火粹药锭上,灸几壮,使起水疱,挑去黄水,加以包扎保护。
以上灸法,只能用于阴证,阳证及头面部禁用。
(三)熨
熨也是利用其高热来温散凝寒、通畅气血。虽然类似于灸,实则大有不同。灸的火力集中而且高,熨则火力扩散而较低。灸是固定于一处,熨是游移各处。
一般的熨法,一种是单纯利用物理的,即《内经》所谓“熨引”,如使用热水袋等方法;一种是综合药力者,即《内经》所谓“以药熨之”,其法是将药物加热,裹在纱布里,在受熨之处,缓缓移动熨去,冷后加热再熨。
使用对象也以阴证为主,半阴半阳则按实际情况而定。
(四)热敷
热敷,像熨一样,是利用热的物理作用。中医外科用热敷疗法,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冷炉医话》谓:“故乳吹乳痈等症,初起只须内服逍遥散及六神丸,外煎紫苏……用手巾两方,绞热替换,焐(即热敷,音乌。在江浙杭嘉禾松江一带的土语,以热取温名焐,陆氏出身嘉兴,故有此字)乳,轻者乳散乳通。”
(五)火罐
是将一个竹制或上釉陶器的小罐,内燃以火,急覆于受拔之处,罐内便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因火的燃烧而消耗氧气,致罐内空气稀薄而负压,因而紧吸着皮肤而使毒邪拔出。它的作用是拔毒外出,宜于阴证或半阴半阳证的肿疡。
(六)水罐
水罐的原理,与火罐相同,不过水罐不是用纸片燃烧而是代之以水煮而已。同时,火罐应用于肿疡,水罐应用于溃疡。取用口径稍大于疮疡的鲜嫩竹筒一段,长15~20厘米,一端留节,刮去青皮,厚约0.5厘米,靠近竹节处钻一小孔,以小木塞塞上。用时,投入沸水中煮5分钟,拿出来乘热急覆疮口上,即行吸住。之后竹筒渐冷,拔去木塞,筒即自脱,同时即有脓液吸在筒中。拔后,疮口即行上药敷包。如脓未尽,次日可以再拔。
这种方式,一般在门诊上嫌其麻烦,大多不太使用而改用吸乳器来代替了。
(七)按摩
按摩具有促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的作用,可达到加强营卫运行的效果,因此一般因气血凝滞而致的肉疮、筋疮骨疮,都很需要这种疗法。而且它没有明显的禁忌证,不论正气虚衰、老年、孕妇、病中、病后,都可以无拘束地使用。即使小孩也乐于接受。
(八)蜡灸
蜡灸的适应证,为年久不愈的深而创面大的溃疡。肉疮口在2~5厘米直径之间,麻木僵硬无痛,颜色不红活,只有少数的稀脓水,没有稠脓者最宜。
方法:先将疮口清洁,用面粉加水,做成柔软的粉团,搓成指头或筷子样粗细(疮口小的细些,大的粗些),沿疮口外围1厘米处绕起来,形成一个井栏样的堤岸,并将面粉团堤的基底部与人体肌肤捺实。再取白蜡刮成爆花状薄片薄屑,放于疮口上面粉堤中,白蜡薄片或薄屑需比粉面团堤高出一倍。然后在白蜡上面用燃烧着的艾条熏灸(普通的卷烟也可),使白蜡屑渐渐溶化,如蜡少可再添。这样将火源游移熏灸,至白蜡将近溶尽时,一般患者已觉灼痛,于是将艾条提高一些,不痛则放低一些。如此灸到疼痛不可忍受时为止。最后待冷却蜡凝后,从一边卷去而揭除白蜡,即上药包扎。如此可每日一次,也可2~5天一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凡向有疼痛者,或病变位于头面部者忌用。
(九)压迫
凡脓腔过大,一时新肉芽无法填充及粘连,或疮口在上,脓腔居下,形成袋形潴脓,《医门补要》称为“兜脓”的,或脓腔适在人体的运动最频繁之处,则非用压迫疗法不可。此外,还有成脓已透的阴疽——肉疮、筋疮、骨疮,欲使它免于穿溃,如将脓抽空之后,也宜取用此法。因此,压迫法在中医外科中是较为多用的。
方法:先测定脓腔的所在部位,将纱布折叠成同脓腔同样大小的一块,平放于脓腔外面,然后用绷带缠紧。不过有几点必须注意。
1.缠带起点,需由疮口远端开始,然后向疮口缠来。
2.愈在疮口远端,缠扎宜愈紧,愈近疮口处,宜较宽松些。
3.开始起缠绷带的地方,需要超出脓腔的面积范围,起码在2~5厘米以外。当然还是看脓腔的大小来决定,脓腔愈大的起缠绷带的范围应愈多超过一些。
4.宽紧要适宜,过宽不起作用,过紧则气血流行受阻。
5.每天需放松后再缠一次。
这种疗法,不适用于毒邪未尽的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