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涕证

多涕证

本病传统名称为鼻流清涕。《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解释为“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所以号称“肺液”的鼻涕,是用以滋润呼吸道的黏膜。每24小时可以渗出500毫升左右,这么多的分泌物为什么正常人毫无感觉呢?因为这种水分一渗出黏膜,即刻化为蒸汽,混在空气里,一部分向外排出,一部分利用吸气的“回收”而再为机体所利用。在转化成气体时,还有一小部分,因来不及转化而成为看得见的鼻涕。因之,正常的鼻涕,对人身是有益的。

多涕一症,最早见于梁代的《玉篇》,称为“鼻齈”。隋《广韵》注“齈”字谓“多涕鼻疾”;同一时代的《诸病源候论》称之为“鼻涕候”;宋《太平圣惠方》称为“鼻流清涕”。但后来并未形成一个专用病名,可能更多地混在鼻窦炎一症之中。至于《灵枢·忧恚无言》的“涕出不收”,也颇似此症。

本病与鼻炎、鼻窦炎的多涕,在性质上绝对不是一回事。但到现在还是有人把它混在鼻炎、鼻窦炎中作为这两病症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病好发于儿童及老人,身体虚弱的中年人偶或也能得此,为一种缓慢发展而不受人注意的慢性病,有时也能因正气充沛而自愈,因此常被忽略。除了清涕(注意,没有稠涕的)奇多而淋漓自下,无法控制之外,并无其他症状,但本病一般不影响健康,虽不加治疗,也无多大问题。

【临床表现】

一贯涕量极多,冬天更甚,病程较长,无全身症状。

如在儿童,往往在鼻唇沟两侧,两鼻孔下方常有红色皮损痕迹。老人则清涕频频滴下,无法控制,尤其是在进餐之际更多。

淋下鼻涕,清白而稀,形同冷水。但沾在手帕上干后,仍有黏感,要比过敏性鼻炎的清涕有黏感。

局部检查:鼻腔干净,因为随渗随滴,鼻道内无法逗留之故。分泌物不论涂片或培养,都正常。鼻黏膜大多为苍白,但无水肿等变化。

【病因病机】

寒气:《诸病源候论·鼻涕候》论述“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

肺经虚寒:《太平圣惠方》论述“鼻流清涕,日久不止,皆因肺脏虚寒。”

虫:《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论述“上三虫在人身中……鼻多清涕”。有人认为这与螨虫致病学说相吻合。但早在元代,哪里有高倍显微镜来观察到螨,不过是古人的想象而已。

现代临床主要为肾阳不足、纳气失权所致。

上面说过,当水分从黏膜渗出以后,即化为蒸汽,还有少数未化者,即涕。这种涕液,还是在不断蒸发中,蒸发的时间越长,涕中水分越少,所以也越稠厚。现在阳气一衰,就无法把它转化为蒸汽,故而涕液即多。正以阳气之弱,也无法促使涕液再度蒸发其水分,涕液饱含水分,则涕质清稀。

肾气有摄纳之权,肾阳一衰,肾气无充裕的摄纳能力,一不摄纳,当然无法控制而任其滴滴下淋了。

所以本病无急症,都是病程漫长。

【辨证论治】

《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明确地指出“肾主五液”,认为“上至头,出于空窍”的泪、涕、汗、涎、唾都可属于肾。李东垣更谓:“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所以纵然涕属于肺液,但总结起来,还是属肾。

《类证治裁》:“若夫肾阳衰,火不制水,水泛为痰为饮,逆上攻,故清而澈。”因为中医传统理论,凡不正常的败津腐液,俱视之为痰,清涕奇多当然也是寒痰上泛为灾。

·内治·

本病既然是肾阳衰竭,丧失了纳气之权而致,所以最有效的对策,只有温肾固涩一法。最适合的方剂,首推缩泉丸。

尽管缩泉为专治脬气不足,小便频数,昼甚于夜的下元虚冷方药,但在“上病下取”思想指导下,更有其深远意义。

为了加速疗效起见,可以加些温阳及收敛药物。如诃子肉、石榴皮之类。

【预防与护理】

1.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季。

2.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医案】

·案一·

李某,女,58岁。1983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近年来鼻涕奇多,或如清水,或似糜浆。头晕目眩,稍遇寒冷则诸病倍增。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明显。

检查:鼻黏膜淡红,鼻道内浆液性分泌物较多。舌苔薄,质嫩、胖,脉细。

医案:涕溢于上,原为土不制水。寒生于下,理应壮其阳光。幸得舌净脉靖,正可补之敛之。

处方:

肉桂3g  太子参10g  诃子肉10g

益智仁10g  山药10g  乌药6g

鱼脑石20g  百合10g  白芷6g

5剂煎服

二诊,服药5剂,涕量明显减少,头晕缓解。原方稍事增损,又进10剂,诸症告除。

按语:考鼻涕为人体五液之一。人体五液:汗、涕、泪、涎、唾,虽各为五脏所生,但均有赖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方能分泌适度。《素问·脉要精微论》谓:“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故尿频责之肾阳不足,膀胱不约。然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亦皆可为病,因此,干祖望在临床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从增强阳气、固摄作用出发,取温肾法,方如附桂八味之类。若见清涕滂沱者,竟取缩泉丸。缩泉丸见于《妇人大全良方》,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医学启源》则谓其能“治人多唾”,举一反三,用于敛涕亦非越轨。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胃、固精涩尿;乌药行气,山药健脾,均能助肾气化水;另用肉桂、诃子、鱼脑石,意在加强温肾敛涕;太子参补脾;白芷引诸药上行鼻窍;唯百合一味,乍看费解,实则为阴中求阳,取其养阴以助益气也。使用本方辨证要点,为鼻窍分泌物清稀,色白不臭,量多失制,舌质不红。

·案二·

端某,女,49岁。1993年2月20日初诊。红霞商店。

患者十多年来鼻涕奇多,大有擤之不尽感,滂沱外溢,一向涕黄如脓,近来转成白色而稀,四季皆然。天癸已由乱而刻下很少。通气时塞时开而无定规。

检查:鼻腔(-)。舌苔薄,脉细。

医案:溢涕十载,早已无邪可言,可取敛法。唯时在初春,网开一面,参酌苍耳子散。

处方:

党参10g  山药10g  益智仁10g

乌药6g  白术10g  茯苓10g

苍耳子10g  辛夷包煎6g  白芷6g

生姜2片  大枣7枚 7剂煎服

二诊1993年3月12日。累进14剂,涕量明显减少,通气改善多多。

检查:鼻腔(-)。舌苔薄,脉平。

辨证:症状明显改善,乘胜追击,直抵黄龙,指日可待。

处方: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益智仁10g  山药10g  百合10g

乌药6g  辛夷包煎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年近五旬,病历十年,鼻涕白色而稀,天癸渐绝,显然是肾虚之体,气虚不足,固摄无权。干祖望以参苓白术补气为主,参以缩泉丸补肾收敛,辛夷为鼻科引经药,药症相符,诚有“一剂知,二剂已”之慨。多涕症为一种缓慢发展而不受人注意的慢性病,一般除了涕奇多而淋漓自下,无法控制之外,并无其他症状,与鼻炎、鼻窦炎的多涕,在性质上绝对不是一回事,本病无急症,都是病程漫长,好发于儿童和老人,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多因肺经气盛火旺,虚证多因元阳无火、纳气无权。

·案三·

王某,男,23岁。初诊1998年9月18日。

患者鼻涕奇多,时历四五年之久,入冬色黄质稠,夏则白而稀,鼻塞不通,清除潴涕即通,嗅力迟钝。有时头痛头昏,域在两边之鬓。

检查:左鼻腔有白色潴涕。舌苔薄,脉平。

医案:年在弱冠之后,血气方刚,肺气壅滞,气盛化火,火则炼液为痰,涕者痰之亚流也,治从清金泻肺。

处方:

甜葶苈包煎5g  大枣5枚  辛夷包煎6g

白芷6g  薄荷后下6g  苍耳子10g

鱼腥草10g  桑白皮6g  黄芩3g

桔梗6g 7剂煎服

嘱其慎起居,防风寒,饮食忌辛辣。

二诊1998年10月14日。26天内共服药7剂,当进7剂之后,滂沱之涕即告收敛。辍药20天,故态复萌。

检查:两下鼻道又见涕液潴留。舌苔薄,脉平。

医案:初诊以青年血气方刚,其气必盛。气盛化火而壅,取用清金泻肺之剂,一药而病去大半。惜乎一曝十寒,中途辍药以致诸症又来。本应第二药改取益气化痰之法以后继,现则计划打乱,以即刻实行原定步序,只能进初诊方7剂,然后取用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苍耳子10g  辛夷包煎6g

陈皮10g  半夏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为年轻人,多涕症为年在弱冠之后,血气方刚之际,肺气易于壅滞,气盛则火,火可炼痰,涕者痰之亚流也,鼻为肺之窍,涕出肺窍,乃为多涕。缘于病出肺窍之鼻,则其蹂躏之地在于肺经,乃肺经气盛火旺而然,故治法很明了。干祖望治从清金泻肺,方随法出,用仲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葶苈辛苦性寒,辛散开壅,苦寒沉降,能泻肺气壅滞、肃降肺气、通调水道,乃清金泻肺之要药,配以甘缓之大枣,挽葶苈性急泻肺下降之热,防其药性猛烈而伤正;辛夷、白芷、薄荷仿苍耳子散意,用以除涕止渊,并作引经之用;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共助葶苈子泻肺清热之功;桔梗质轻上浮,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患者当进7剂之后,滂沱之涕即告收敛。本来治疗的计划是先取用清金泻肺之剂治其标,后取益气化瘀之法以后继治其本,然而患者见症状改善后未来复诊,停药20天,又开始出现初诊时的症状,仍然按照原订计划治疗,既然初诊方服7剂有效,现故态复萌,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初诊方7剂,并告知患者服7剂症状改善后,要换方继续治疗,防止病情反复。干祖望取用六君子,益气健脾,兼燥湿化痰,更加山药健脾补肺,再加辛夷、苍耳子兼顾鼻部症状。全方以健脾补气为主,一来脾健得运,痰涕生化无源,二来培土生金,使肺气得充,卫外御敌,邪气无机可乘。

·案四·

郭某,女,63岁。初诊1998年10月6日。

患者1995年因咳嗽而检查肺部发现满肺病变,但无法确诊何病。同时清涕滂沱下淋而无法自控。伴以咽痒,一痒即咳(不痒不咳)。

检查:咽(-),鼻腔(-),舌苔薄,脉小细。

医案:光透满肺病变。清涕滂沱,乃肺冷金寒而摄纳无权,当然事难控制。在理而言,当温之补之敛之,而且身感凛然,卫气失固更明证此焉。但兽困肺经4年,甘于难以外泄,如其一补一敛,则此邪愈困愈无宁日矣。刻下本病属虚,标病属实,补虚攻实事难两显。暂宗中医“急标缓本”之例,先攻后补。

处方:

麻黄3g  苦杏仁6g  薄荷后下3g

紫苏梗10g  紫苏叶6g  桔梗6g

紫苏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嘱其慎起居,防风寒,饮食忌辛辣。

二诊1998年10月13日。药进7剂,涕量少些而转稠,但仍然淋下难控制。耳鸣消失。咳则更形严重,仍然痒而咳。但新增汗多,汗后发凉。口中有异味。纳食呆顿,辨味尚可。舌苔薄黄,脉细。

医案:正以正气之虚,诸益未见而多症即来。麻黄沾唇,汗即外出。咳仍未止,涕仍较多,事难进补,只能继续泄邪。暂取杏苏散作过渡之需。

处方:

紫苏叶10g  紫苏子10g  苦杏仁10g

马兜铃6g  射干3g  紫菀10g

蝉蜕3g  枇杷叶去毛10g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老年患者,年过六旬,清涕滂沱下淋而无法自控,乃元阳无火,纳气无权,涕为肺液,出自肺窍,肾是摄纳肺气的主宰者,故干祖望云:“清涕滂沱,乃肺冷金寒而摄纳无权,当然事难控制。在理而言,当温之补之敛之,而且身感凛然,卫气失固更明证此焉”。但患者除多涕之主症外,咳嗽已近四年,加之咽痒作咳,所谓“无风不作痒”,故知患者除有肾阳不足之本虚外,尚有外邪袭肺之标实,虚实夹杂,若单纯温之补之敛之,恐有闭门留寇之弊,则邪无去处,愈困愈无宁日,干祖望先治其标,待邪去标尽之时,再治其本,先攻后补。选用麻黄、苦杏仁,取三拗汤之意宣肺解表止咳;紫苏叶辛温,解表散风寒,助三拗之力;痰涕同源,证同治亦同,紫苏子质润不燥,降气消痰,即“消涕”也,又能止咳,紫苏梗偏于行气,此外紫苏叶、紫苏子皆有行气之功效,“三苏”使气顺则痰消,咳嗽自平;薄荷质轻宣散,祛风止痒利咽;桔梗、甘草(桔梗汤)清利咽喉止咳。全方以攻为主,服7剂后涕量减少,但邪困肺经四年之久,加之患者本虚未复,难以外泄,麻黄、紫苏叶辛温解表之流没有迅速驱邪外出,反而使得汗出阴伤化燥,出现涕量减少转稠,咳嗽更严重,汗后发凉,干祖望感慨“诸益未见而多症即来”。外邪未除,治法不变,继续泄邪,取杏苏散之方化裁轻宣外邪,紫苏叶辛温不燥,开宣肺气,使邪从表而解,苦杏仁苦温而润,肃肺化痰止咳,上两味为杏苏散之主药,加马兜铃、枇杷叶、紫菀、紫苏子清肺化痰止咳,加射干、蝉蜕清热利咽。全方仍以攻为主,乃过渡之需。体现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案五·

沈某,女,13岁。初诊2002年10月5日。

患者鼻病四五年之久,症之一为塞堵难通,更以右侧为重点。一般冬重夏轻,涕也较多,色白,质一般,时有逆吸。有时遇寒而打喷嚏。多汗,不畏寒。

检查:鼻腔干净,鼻甲正常。中隔为反“C”字形弯曲。黏膜似乎有些弥漫性充血。皮肤划测试验(-)。舌苔薄,脉平。

医案:涕多清白不稠,鼻窦炎似可不论。鼻甲一无症状,慢性鼻炎亦难加冕。鼻痒作嚏,殊似过敏性鼻炎。但嚏作而不狂,亦不能仅仅于脱敏是求。捕捉第一手资料以求证,则以肺怯为唯一可能。多汗可卫气不固,肺怯也。诱嚏为冷,则肺本金脏,畏寒畏燥,不足之气则难以适应而然。证之夏轻冬重而益信。证之脉舌,亦无乖叛。治以补肺益气入手,方从百合固金汤合玉屏风散化裁。

处方:

黄芪10g  白术6g  百合10g

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玄参10g

干地龙10g  蝉蜕3g  太子参10g

升麻3g 7剂煎服

按语:患者主要症状为鼻塞,鼻痒而嚏,从西医的角度确实比较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但是干祖望认为在临床上,不必斤斤计较于西医的诊断,而应着重于中医的“证”,即所谓异病同治之理。

关于治病和治证,干祖望曾写过一则有趣的医话,通过自身的一个小故事来说明问题:夏三月,人人皆是短袖夏装仍嫌烦热时,生病卧薪的干祖望竟然穿了羊毛衫,只有一个症状,就是怕冷,为了祛寒,他去面馆吃了一碗加了很多辣椒和花椒的拉面,出来后浑身舒爽,愉快无比,然而半小时后即恢复到恶寒状态,后自服温阳汤剂,二三日即痊愈。辣椒面仅仅治了“症”,而温阳汤剂才是治了“证”。

本案中,依据涕色白,汗多,鼻症多以凉气为诱因,结合患者年龄(13岁)、病程(四五年之久),干祖望辨证为肺气亏虚,兑金失充,方从百合固金汤合玉屏风散化裁。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百合、生地黄、熟地黄、玄参滋阴充兑固金;地龙、蝉蜕祛风通络止嚏;升麻载药上行;太子参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因脾为后天之本,土能生金,脾气健旺则能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此处用来,有培土生金之妙。

干祖望裁方取药,并无生冷怪癖的海陆珍馐,而是一般的寻常之物,疗效却高于疯狂堆砌中药或遍寻新药怪药的医生,确实,杰出的厨师往往在青菜豆腐上显出真章,高明的医生常常用寥寥几味草药治愈了疾病,关键还是辨证准确,用药贴切,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案六·

王某,男,78岁。1996年3月22日诊。

患者涕清似水,自淋难控,进餐时更甚已多年。听力下降亦已有十多年。

检查:鼻腔黏膜偏淡,舌苔薄,脉细。

医案:耄耋之年,天癸已告竭久矣。肾阳无温,难暄五脏之气。治宗温补肾阳。

处方:

淡苁蓉10g  黄芪10g  补骨脂10g

山药10g  乌药6g  益智仁10g

石榴皮10g  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例患者年近八旬,肾阳式微,真阳之火,难以温煦诸窍,寒水泛溢难收,清涕淋漓,难以自控,进餐时受热气或气味刺激,更是自流而下,肾开窍之耳,也功能衰退,听力失聪。治疗之法,毫无悬念,温补肾阳。淡苁蓉、补骨脂、覆盆子温阳补肾;黄芪补气;山药、乌药、益智仁温肾健脾,固涩敛涕;石榴皮、五味子加强收敛固肾,是治疗老年性多涕症的经典处方,在临床上用之屡屡获效。

·案七·

杜某,女,5岁。1991年7月23日初诊。南京上海路。

患者流清涕已14个月。去夏一度歇止,今夏则不能自敛。另无一切自觉症状。

检查:鼻腔(-)。舌苔薄,脉平。

医案:清涕滂沱,查无阳性,宗多涕症处理。以无邪无感,独虑内虚,收之敛之。

处方:

党参10g  益智仁10g  山药10g

乌药6g  百合10g  诃子肉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8月14日。涕量已减少到正常,近以风扇吹风过多而再度滂沱淋漓。色清不黄不稠。

检查:鼻腔有浊性分泌物潴积。舌苔薄,脉细。

医案:淫涕始敛,一经风冷而再度增多。当责之卫气不固,玉屏风散主之。

处方:

黄芪10g  绿豆衣10g  白术6g

防风6g  百合10g  诃子肉10g

辛夷6g 7剂煎服

按语:多涕一症,在儿童多属实证,缘于儿童纯阳之体,气血方刚,气盛则壅滞,久而化火,肺经气盛火旺,肺窍之鼻自然生痰涕。本例患者虽是小孩,亦无明显虚实之分,大多数人必定遵常法治疗,但干祖望是真正的中医,深知中医的精华就在于辨证论治,若是肺经气盛火旺,则涕的颜色多为黄色或黄绿色,脉多偏数,舌苔也可略黄,理应表现一派实证、热证,仔细观察,患者除清涕较多之外,并无明显其他不适,也无明显外感,干祖望考虑,从增强阳气固摄作用出发,取补肾温阳纳气之法,但再回看初诊用方,干祖望竟选用了缩泉丸化裁,意在温肾壮阳,收涩敛涕。缩泉丸出于《魏氏家藏方》,常用来治下元虚寒,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看似此方和本例没什么关联,本是用来主治遗尿,被干祖望用来治多涕,实在是不可思议,深入分析,二者的本质均是肾阳不足,肾气有摄纳之权,肾阳一衰,肾气摄纳失职,即可见到下面的虚寒小便频数,当然可见到上面的清涕滂沱,病机相同,选同样的方法治疗就不足为奇了,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乌药行气散寒,山药、党参健脾补肾,四药合用,下焦得温,固摄有权,则清涕自止,另用诃子肉旨在加强温肾壮阳、收涩敛涕作用,加百合一则是鼻为肺窍,鼻病实为肺病,久病肺易虚,用百合润肺养肺,二则肺得百合养润,通调得利,津液得布,清涕亦易消失。二诊时,清涕几除,又因遭外感,再度淋漓,当责之卫气不固,取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化裁益气固表,干祖望常用绿豆衣,正所谓“一味穞豆衣,胜过玉屏风”,另加百合意在养肺,加诃子肉、辛夷兼顾清涕之症,全方以补肺益气固表为主。

本例是让我们见识到干祖望临证思辨的精妙之处。第一,干祖望用方灵活,抓住了缩泉丸证的本质,告诉我们辨识病机,据病机选方,活用方子及扩大方子的应用范围,即是在主症和方子的适应症状毫不相同的情况下,仅因病机相合,所需治法相符,即可借用施治。第二,干祖望用百合养肺,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阳不足,肺先病生,首当其冲,此例虽是肾阳不足,已从肾论治达到了治病之要求,但同时也用了补肺以达防未病之目的,是真正掌握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