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护 理

第九章 护 理

早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周礼·天官》就有:“凡疗病以五气养之,五味节之。”养之、节之,就是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护理,不过仅仅在饮食方面的一个部分。

《史记·袁盎鼌错别传》:“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及《五宗世家》:“宪王病甚,诸幸姬,常侍病。”这是护理的具体描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晋书·庚传》:“咸宁中(275—289年)大疫,(晁)二兄俱亡,毗复殆,厉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亲自扶持,昼夜不眠。”由此可知护理对所有疾病趋向康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

陈自明(1190—1270年)在《外科精要》中提出“饮食居处戒忌”“体察爱护”等几个护理总纲,并指出“起居七情,尤当深戒”。

危亦林(1277—1347年)在《世医得效方》的“济阴论”篇中,强调护理的重要性“十倍调治”。齐德之《外科精义》的“论将护忌慎法”篇中提出了几点都是中肯之言,如下:

(1)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是“须寿近中年,情性沉厚,勤谨耐烦,仁慈智慧”,才能做到“调以粥药,无失时节”。

(2)环境恬静,寒煊适中。

(3)饮食的宜忌禁者,悉心掌握。

(4)及时服药或更换外用药。

(5)过多的亲友探望,希予辞谢。

从此,中医的护理,便奠定了基础。明代是继唐代、宋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代,正以各科医学的发展,护理也随之进步。这时医学著作特别多,当然护理学的记述也多于过去。清代,几度白喉、猩红热的大流行,更促进了传染病护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