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粉剂

六、粉剂

外科外用药粉剂,有以下几种。

粗粉剂:①敷药(或围药)——习惯上称为敷药;②大膏药上的掺药——习惯上称为掺药。

细粉剂:①用于一般创口者——习惯上称为撒药;②用于窍口者——习惯上称为吹药;③用于皮肤上的——习惯上称为扑药。

1.掺药 取用少许药粉掺布于大膏药中心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

2.撒药

(1)创口小的,掺在小膏药上面;创面大的,撒在摊有软膏的纱布(或纸)上面。

(2)凡创面内高低不平者,可直接撒在创面上。

(3)凡脓腔深的或有瘘管者,则黏在纸张条上进行引流。

(4)凡撒在小膏药、软膏上或创口上的,要求弥散均匀,宜少不宜多。在以后揭下小膏药时,以不见残余药粉为合适。

(5)凡创口凹陷者,应细心向内撒匀掺透。

撒药用具,取新的羊毛笔,剪去笔尖,留下约全部笔锋的2/5,洗净消毒。用时把笔头醮药粉,捏住笔杆,用环指弹动笔杆,使药粉受震动而均匀落下。

3.吹药 吹药主要用于口腔、咽和耳朵。又称喷药。

如吹咽部者,喷粉器的“头”,必须对准咽壁,不能向下对喉,否则易将药粉呛入气管,引起呛咳。如为小儿,甚至会造成窒息。

如果喷粉器为橡皮材料,捏时宜轻宜缓,以免风力太猛。而且捏瘪之后,需拔出口腔之后才可放松还原其球形,否则会将口中痰涎吸入喷粉器中。

吹药后,需将口腔紧闭3~5分钟。如有口涎,固然不宜下咽,但也不宜即刻吐出。必待3~5分钟后,才可开口吐涎,且当时不要漱口。

喷出的药粉,务宜弥散均匀。

一般吹药,每隔2~3小时一次。必要时可增加次数,轻者当然也可以减少次数。

吹在口腔的,与喷喉方法大体相同。

耳朵里吹药,一般先将外耳道加以清洁,可用干棉签拭干。外耳道太脏的,用5%黄连水冲洗,但冲后仍宜拭干。吹的药,也宜少不宜多,要弥散均匀。多则与分泌物胶结成块,变成异物而毫无药性可言。

分泌物越多者,每次吹的药越少,而吹药次数加多。

老式铜质“喷筒”是钢制品,其原理是同时利用两片薄铜的震动而将药送出。当铜片震动时,即发出“哔卜”的响声,故又称为“哔卜”。“喷筒”不宜用于耳朵吹药。

凡冬天吹药之后,外耳道口可用棉花球堵塞。

4.扑药 扑药的用法完全与化妆品用扑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