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八卦”理论

四、运用“八卦”理论

心、肾、肝、肺四脏,分别与“八卦”的离、坎、震、兑相对应。干祖望认为,这些脏腑的特性是:肝阳易亢,肺阴易虚,心火易旺,肾水易亏。临床上凡是见有此四脏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在辨明主次的基础上,治以清泻心火、滋补肾水、平肝潜阳、清热润肺四法,即泻离、填坎、伐震、润兑四种治法,是脏腑补泻的常法。掌握这个原则,有助于提纲挈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法既可单施,更多合用,视辨证而定。此四者未涉及脾,因脾属坤土,居中,为万物之母,旺于四季,在运用四法时,均应兼顾脾胃之气。

1.泻离填坎法 《难经·七十五难》提出:“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这是指采用泻心补肾法,治疗肝实肺虚证。干祖望则脱此窠臼,常用泻心补肾法治疗心火旺盛、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而致的耳鸣、耳聋等症。泻离,用黄连、黄芩及导赤散;填坎,用生熟地黄、玄参、麦冬等。泻离填坎的代表方是《辨证录·耳痛门》的两归汤,此方原由黄连、酸枣仁、熟地黄、丹参、麦冬、茯神6味药组成,干祖望常加上灯心草、淡竹叶、木通,仿导赤散之意,以助黄连清心泻离;又加入菟丝子、覆盆子,以助熟地黄滋肾填坎。

干祖望曾治疗一名21岁的男性学生,右耳鸣响,如闻蝉噪或似水沸声,朝轻暮重。头晕乏力,难寐心烦,口干咽燥,不欲多饮,大便偏干。抱恙二稔,曾多方求治而未效。检查见右耳鼓膜轻度内陷,音叉试验:两耳气导、骨导均无明显下降。舌红少苔,脉细弦。干祖望审察患者后认为,这是由于肾水不足,阴阳失调,清窍失于滋养;心火偏旺,循经上扰而致。治当泻离填坎。处方:黄连1.5g,木通3g,辰灯芯3扎,酸枣仁、熟地黄、麦冬、丹参、茯神、菟丝子、覆盆子各10g。服药5剂,患者耳鸣明显减轻,夜寐已安,复查鼓膜正常。原方续进5剂,诸症皆愈。

有人问,此患者弱冠之年,何以责之肾虚?干祖望说:“此患者虽年轻,但其耳鸣朝轻暮重,心烦难寐,是属阴虚火旺表现,头晕乏力,显然虚证;《内经》说‘肾开窍于耳’,《济生方》说‘心寄窍于耳’,故从心肾二经论治而获效。”

2.伐震润兑法 伐震润兑,即清肝润肺的方法。伐震,主选羚羊角、钩藤、白蒺藜;润兑,常用百合、桑白皮、柿霜。伐震和润兑法合用的代表方是羚羊清肺汤。肺金与肝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金克木”的制约关系,但若肝木气盛,郁而化火,则有“木火刑金”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的鼻出血,往往因这种病理变化而致,治疗应采用清肝为主,兼以润肺的方法。

例如,有一位男性工人,26岁,因鼻衄时作时休5年而就诊,患者近半月来鼻衄发作频繁,常因咳嗽、喷嚏,鼻部稍受震动,即衄血不止,头痛额胀,两目微红,口中干苦,性情急躁。干祖望检查病人见到,鼻黏膜充血,鼻中隔左侧利特尔区糜烂,舌红,苔薄黄,脉弦。随即辨证为木火刑金,迫血妄行。处方:羚羊角粉(另吞)1g,山栀子、白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百合、麦冬、白茅根各10g,藕节3个。每日1剂。外用黄连油膏,涂搽鼻黏膜,每日3次。5天后复诊,患者诉鼻衄未有复发,头痛缓解。干祖望说:鼻为肺窍,鼻衄多贵之肺经火旺,阳络受损;然火之来,又常因肝阳上亢,所以古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训。羚羊清肺汤出自《外科正宗》,原方的药物较多,不外平肝潜阳、清肺养阴,这里删繁就简,择力专效宏之品,直达病所。羚羊角粉的清肝力量很强,但应中病即止。白芍、山栀子、黄芩是凉肝清火的辅助药,桑白皮、地骨皮则仿泻白散意,配伍百合、麦冬济兑润肺;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诸药合用使上亢之肝阳下潜,蕴结之肺热泄解,苦寒而不伤阴,滋润而不钝胃,故收效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