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见于名著中的耳鼻咽喉口腔专业性论著
《诸病源候论》50卷
巢元方(550—630年)编著,梓行于隋代大业六年(610年)。耳(卷二十九)、鼻(卷二十九)、咽喉(卷三十)、口腔(卷三十),此外还有散见于各卷中内容。特点为仅有病理而无治疗。涉及预防与少数治疗者,仅仅为导引。
《备急千金要方》30卷
孙思邈(541—682年)撰,成书于唐代永徽三年(650年)。耳(卷六下)、鼻(卷六上)、咽喉(卷六下)、口腔(卷六上)。此外散见于各卷中的资料很多。特点:孙思邈有鉴于各器官位置相邻,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名为“七窍病”,给今后五官科打下了一个基础。又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与《素问·通评虚实论》的“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的思想贯彻到五官科病中来。还有如药粉绵裹塞鼻内、粉剂吹鼻内、药汁灌鼻腔、缚法、拭法、涂法等(以上用于鼻病);以刀决溃泄脓、含漱法、噙化法、热敷法、铁篦熨法、烧铁钉烙法、涂拭法、填塞法、烟熏法等(以上用于口腔、咽喉病);直塞耳中法、水剂滴耳法、艾灸法、桃叶火灸法、以药物作枕法(以上用于耳病)等丰富多彩的外治法,作为内治等法的辅助。其中很多方法,至今还在临床上取用。由此得到启发而衍化出来的外治法,更不胜枚举。
《外台秘要》40卷
王焘撰,成书于唐代天宝十一年(752年)。耳、鼻、咽喉、口腔(第二十二至二十三卷)。
《医心方》30卷
日本丹波康赖撰,成书于982年。耳、鼻、咽喉、口腔(第五卷)
《太平圣惠方》100卷
王怀隐(925—997年)等编纂,从太平兴国三年开始至淳化三年(978—992年)告成。从三十四至三十七卷的4卷中,全部为耳鼻咽喉口腔专业篇。特点为第一部最详细讨论耳鼻咽喉口腔病的书籍。内有总论、各论及许多内、外治疗方法。
《圣济总录》200卷
本书为当时政府主持编辑而成,成书于宋代政和一年至七年间(1111—1117年)。从一一四至一二五卷,计占用12卷篇幅来专论耳鼻咽喉口腔科,为以前未见的大块文章。
《普济方》426卷
朱橚(sù)(?—1425年)主持编纂,成书于永乐四年(1406年)。从五十四卷到七十卷,共有17卷篇幅,专论耳鼻咽喉口腔病。其内容之丰,已远远超过于以上诸书。
《医方类聚》226卷
朝鲜金礼蒙编纂,成书于1465年。从七十一卷至八十卷,先后讨论了齿、咽喉、口舌、耳、鼻疾病。本书虽为朝鲜学者所编,但基本上都是节录中国历代医书而成。单单耳鼻咽喉口腔科就已节录中医名著30部以上,故而内容丰富。
《奇效良方》69卷
明代方贤撰,成书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从五十八卷至六十二卷,计5卷篇幅,专论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
《古今医统大全》100卷
徐春圃(1520—1596年)编著,成书于明代万历三年至六年之间(1575—1578年)。内六十二卷为鼻证门、耳证门;六十三卷为口病门、唇病门;六十四卷为舌证门、齿候门;六十五卷为咽喉门。诸门中,俱有病机、脉候、治法、药方,对现代临床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