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结核
咽喉结核,传统名称为喉癣,又有尸喉、尸咽喉、鱼鳞风、火病咽痛、火病失音、喉疮、喉癣、肺花疮、喉刺等病名。结核一病,中医古称痰火,诚如《红炉点雪》所谓“夫痰火者,痨瘵之讳也”。
咽结核与喉结核,常是一种继发性疾病,特别是肺结核的继发者。因为不论肺的本身或咽喉,都是同隶于手太阴经。
咽喉结核,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尸咽候》,其谓:“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匿虫之候。”至于把咽结核与喉结核区别论述者,那是《红炉点雪》,前者称火病咽痛,后者称火病失音。因之可知,医家对本病在隋代已有初步认识,至明代则认识得比较深透了。
【临床表现】
表现在咽部者,为悬雍垂、软腭和咽后壁的黏膜上有少数黄、灰、白小点,之后由孤立而融合,最后形成大片浅在性溃疡,边缘呈环状,四周有炎症,疼痛,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如其持续高热、出血,则可在短时期内因衰竭而死亡。在慢性病例中,咽峡或后壁有1~2处灰白或红色浸润,周围略有炎症。以后渐渐溃破,成为溃疡,覆以灰色肉芽及脓液,边缘呈潜行性鼠啮状,并可渗血。有时鼻咽部可见结核瘤,为柔软的红色肿物,容易出血,最后也势必溃破。其症状为疼痛、吞咽困难、耳痛、鼻音。常因继发感染而趋向严重,有时可因剧痛、饥饿或衰竭而死亡。
表现于喉部者,最初为喉内作痒,有烧灼感、咳嗽、异物感,声带易于疲劳。之后如有一部分的声带及披裂区增厚,则将造成持久性的嘶哑。喉腔入口处尚有溃疡,如并发软骨炎以及披裂软骨或会厌软骨坏死变化者,则吞咽时将产生疼痛,并有反射性耳痛。由于声门下水肿、结核瘤、肉芽组织或软骨炎而产生声门狭窄者,当有呼吸困难的症状。
二者的全身症状,大多有咳嗽、多痰、持续性低热、贫血、食欲不振及体重减轻,甚至咯血。
凡局部有无数浅在性、边缘不齐、灰黄色的小溃疡,声音嘶哑,而且是久治不愈,发展缓慢者,大多可以考虑此病。如同时伴有肺结核或面部狼疮,就更可以帮助诊断。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病因病机】
尸虫:《诸病源候论·尸咽候》论述“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
三虫:《圣济总录·尸咽喉》论述“道家服药,务先去三虫者,以其为人害也”。
阴阳不和,脾肺壅滞:《太平圣惠方》论述“此皆阴阳不和,脾肺壅滞,风热毒气,在于脏腑,不能宣通”。
阴虚、痰、血:《丹溪手镜·痨瘵》论述“其根多有虫啮心肺一也,盖因阴虚或痰与血病”。
肾火上冲:《喉科集腋》论述“此因肾水之耗,以致肾火上冲”。
相火:《红炉点雪》论述“若夫土衰水涸,则相火蒸炎。致津液枯竭,由是而咽喉干燥疼痛等症作矣”。
肺损:《红炉点雪》论述“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则犹钟磬击损,欲其如故,须复铸之。所以痰火声嘶,其得全愈者鲜矣”。
为其他结核病的继发者:《喉科集腋》论述“先患痨病重症,虚火上升,荣血已枯,其喉上腭有红点,密密如蚊蚤咬者”。
临床实况为感染尸虫(即痨虫、瘵虫)。宋代医家在前人尸虫学说上加以实践,总结出“痨证有虫,患者相继”的论点,完全符合本病的主要病因。本病病机为气血两衰,因禀赋娇薄,生活不当或病后失调,气血精液不足,正气先虚,邪(包括尸虫)乃入侵。或因肺阴不足,金失滋养。或为阴虚火旺,燥热内灼,损肾烁津。
此病以前被认为不治之症,诚如《红炉点雪》所谓“其得全愈者鲜矣”。《喉科集腋》甚至认为“喉刺多因先犯痨病重症……死,勿治”。但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水平提高,本病的预后大为改观。
【辨证论治】
气血两衰者,全身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嫩、淡、胖,脉细、弱。局部则黏膜苍白,溃疡面污秽,疼痛不太严重。嘶哑者,必然郑声耳语。
肺阴不足者,干咳或咳少量白痰,也可能带血如丝。午后掌跖灼热,肌肤低热。口燥咽干,频频求饮,食谷不馨。局部糜烂疼痛,黏膜色淡。常以咽头作痒而咳,但咳声短促。舌苔薄,边尖可以出现红意,脉细带数。
阴虚火旺者,咳嗽气急,痰量少而质稠,带有黄色。咯血反复发作。盗汗骨蒸,午后低热,常在37.5~38℃之间。颧颊潮红,心烦口渴,善饮喜凉。失眠多梦,身体消瘦,善烦易怒。男性可见遗精,女性可见月经不调,二者都可性欲亢进。咽喉疼痛剧烈,有烧灼及痒感。黏膜多充血,分泌物附着。舌质绛而干或呈脑纹,苔少或剥,脉细数。
·内治·
气血两衰者,当气血双补,常用方有加减保真汤。常用药:西洋参、黄芪、当归、地骨皮、黄柏、知母、百部、熟地黄等。
肺阴不足者,当养金补肺,常用代表方有月华丸。常用药: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茯苓、川贝母、阿胶。但在临床上尚须因证加减。
阴虚火旺者,应取滋阴泻火法,常用代表方有百合固金汤或秦艽鳖甲散。常用药:百合、熟地黄、生地黄、玄参、贝母、白芍、麦冬、桔梗、秦艽、鳖甲等。但也须加减以适合现在病情。
此外,养阴清肺膏、猪肤膏、两仪膏、玉竹膏等,都可代茶饮。
但本病切忌苦寒,故《红炉点雪》强调:“痰火诸症,孰其如此。所谓龙雷之火,不可水伏,唯滋阴抑阳,使水升火降,津液复回,而后可止。若以苦寒正治,则阳火愈炽而脾土自败,犹渴饮鸩,立促其毙也。”《理虚元鉴》更提出“三禁”学说,内容为:“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苦寒,三禁伐气是也。”
·外治·
局部吹药最佳者,为西瓜霜、珠黄散,喷在咽部,也可慢慢咽下。如其大便稀薄,西瓜霜禁用。
【预防与护理】
本病中医强调预防,根据《理虚元鉴》虚劳的预防提出一套护理要点,主要精神如下。
1.知防:春防风、防寒,夏防暑热,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2.二护:保护好两足、肩俞和肩际,这是全身最易受邪之处。
3.三候:是时时防外邪,节嗜欲,调七情,勤医药。
4.二守:一服药,二摄养。二者所宜守之久而勿失也。
5.四难:难以做到的精心护理,一定要做好。难以对久病者长期侍候无厌弃心理,一定要克服。难免在治疗中有失手,一定要消除。难在对父母、兄弟、夫妇的挚而有别、童仆的勤而不欺(意思即为了溺爱而放弃医护原则),一定要掌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