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养生 重在任真

八字养生 重在任真

干祖望八十多岁时,仍充满青春的活力。他很自信,说自己还不老,“躺着像七十,坐着像六十,站起来像五十,走起来像四十,一问年纪才知道是八十”。的确,干祖望的身体总是比别人想象的要好。他八十多岁能大气不喘地走到16层楼去查房,能连续站立3小时做学术报告;九十多岁能为患者诊病疗伤,能步行数里;百岁时还能看书读报、撰写文章。他的养生八字诀是“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首先是“童心”,即赤子之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纯洁无邪。无邪则心田宽敞开朗,没有烦恼。所谓“心宽出少年”。再则无邪之心,没有损人、欺人、捉弄人、打击别人的邪念。“敬人者人恒敬之”,旁人对待他,当然也是友好的、善良的、热忱的、尊敬的。一个人身边有诸多人情温暖,心情自然舒畅、轻松而愉快。干祖望认为,这种养心得来的“效益”,比每天进多少卡的热能及打拳、跑步要高出几倍、几十倍。

其二,简单。头脑简单,不穷思瞎想、绞尽脑汁,而将精力用在事业上。要做到这点可是不易,俗谓“要聪明难,要糊涂更难”。但难不等于做不到,只要有真正的童心就不难了。

其三,乐观。有童心者都是无忧无虑的,很少为七情所伤。长期生活在“太上忘情”的境界中,则可以“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而长生了。

其四,对七情刺激不敏感,即使有所反应也很快就消失。人生无苦乐,适意即为美。所谓不伤乎七情者,终朝适意为乐。

其五,从来不考虑老与死。俗谚曰:“想到老,一切了;想到死,穷到底。”因为想到老与死,心中必有“为日无多”之感,哪能再有雄心壮志?不考虑老与死,才能有“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朝气蓬勃和精神奋发。

其次是“蚁食”。饮食习性如蚂蚁,包括两大特点。

其一,不挑食。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白蚁还能吃金子呢!只要是无害于身心的食物,并不需要求精、求细、求美味。当然,卫生要讲,但也不必过于苛求认真。冷热之间更不能严格要求。

干祖望认为,人本来就有耐热耐冷的机能,如鼻子对冷热的空气都能适应。有的人吃冷、吃热食物都无所谓,而有的人吃冷的马上胃不得安宁,这都是娇生惯养造成的。

其二,像蚂蚁一样吃得少。狼吞虎咽、恣食饱餐为患,早已众所周知。梁章巨《退庵随笔·摄生》曰:“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这是食多与食少利弊的好总结。

再次是“龟欲”。龟“兆呈三策外,队列四灵中”,古人将其视为祥瑞的象征。它除了能在任何恶劣环境中长寿之外,更令人尊敬的还有“与世无争”“一无奢望”二者。

一者,不意气用事,遇事以退为务,以柔克刚。孔子强调“戒之在斗”,是有深远意义的。“龟藏六”的典故,相当于我国的“龟缩”,对涵养性情的确有很好的启发。但必须指出,我们所讲的“龟缩”,是指不求名利、富贵而言。凡涉及大是大非时,则应挺身而出,否则便是“苟活”。

二者,龟无欲望,一贯不争不闹。大至狮虎、小至蝼蚁都有角斗,而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见到乌龟打架。因为龟无奢求,无占有欲,当然打不起来。它有食则食,无食挨饿,好在不会饿死。龟的能量消耗极小,甚至可以不消耗。因为低耗,所以间接地养成了它不争不夺的性格。“俭以养廉”的说法,应该由此得出旁证。且看一个俭朴节约的人,是绝不会贪污腐化的。

“欲壑难填”最是人生大贼。儒家的“知足常乐”、道家的“欲界六天”、佛门的“欲尘”学说,都极言“贪”与“欲”对人的危害。“贪”与“欲”的基础是“想”,如什么都不“想”,也就不会有“贪”“欲”之念的产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得成全无二三。”希望越多,则失望也更多。失望之下,大则杀人越货,小则怨天尤人。前者自招祸灾,丧身辱志;后者怨忿自断,伐贼天年!而像龟一样的“寡欲”,则心境舒畅怡然。

龟欲的内涵是戒“争”与戒“贪”。但另一方面,立功、立德、立言要争,读书、学习、工作要贪。切不可把养生之道的戒争、戒贪移植到读书、学习、工作上去,故“人贵知足,唯学不然”。

最后是“猴行”。猴子是具有朝气与活力的动物,在思想方面反应敏捷,行动方面活泼轻快,终日无片刻之息。做到这一点,一言以蔽之,即“勤劳不懒”。

其一,多动。多动不一定就要跑步、打拳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图舒服,少坐车子、电梯,以自己行走为主,还要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即可达到锻炼的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一语的确是至理名言。

其二,戒惰。多动与戒惰好像是一回事,但多动是偏重于机体(身),而戒惰则偏重于思想(心)。干祖望的戒惰体现在平常少坐多立,乐于坐硬板凳,正襟危坐,一直保持英姿勃发、精神饱满。正可谓且看穷山恶水处,独多健康高寿者。

另外,用脑宜动不宜懒。尤其读书、学习、工作中多用脑,就不会有精力去动多余的、不正当的邪念了。

干祖望的养生八字诀,来源于《庄子·在宵》的“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耗汝精,乃可以长生”。干祖望说,这八字又可以归结到两个字“任真”。

晋代陶潜在《连雨独饮》中吟道:“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逯钦立校注引《庄子·齐物论》郭象注曰:“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干祖望认为,“任真”的意思是养生须养身,养身先养心。“真”指天真,是心无杂念的天然、坦然状态。“任”是自由、正道的发展,即不加阻碍、不加破坏。“任真”才有可能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的境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干祖望主张,必须澄清养生四误区。

误区一,重视“不足”,不见“有余”。不足或有余都是失去平衡,在物则倾,在人则病。截长补短,使之平衡,也就是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但是人们在养生方面,总认为“不足”是首位,因此常“补其有余”,而导致火上加油的恶果。

误区二,盲补。大多数的人把“滋补”与“养生”作为同义词,这是十分危险的。其实,正确的“补”法是:“缺”要填补,“残”要修补,“短”要补充,“漏”要贴补,“损”要弥补。如果不缺、不残、不短、不漏、不损,何补之谓?所以小虚大补、不虚进补的盲补者等于慢性自杀。

误区三,强调休息。有人认为“休息有益,操劳有害”,所以常将安逸与养生等同起来。其实,只有过度的或不恰当的劳或逸才是有害的。因此,身勤则强,安逸则病。

误区四,尽兴。正当的、适当的兴致对人的心身都有好处。过分的“尽”,则物极必反。《孔子家语·义解》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就道破了这个奥秘。所以,少情欲、节声色、薄滋味的关键所在就是“少、节、薄”三字,也正是勿尽其兴而走到极端。

干祖望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学生在杭州灵隐寺购得彩瓷的“福、禄、寿”三星赠送于他,不料途中“禄星”摔碎。他不但没有为三星不全而烦恼,反而回家后在两星旁贴上一副对联:“三星唯缺禄,一屋独多书。”他认为,书多,儿女好,身体健康,无钱也罢。

干祖望晚年时,不断有人来问他长寿秘诀,回答推崇最多的是《论语》中“仁者寿”,即以仁术以活人,以仁心以爱人,养生先养心,做人要仁厚。他主张“吃饭靠手,做事凭心”。他常说,算计别人、心胸狭窄,而忧郁不畅,有损身心,而多帮助别人,于人于己皆心情舒畅愉悦,气血调和,日久则健康长寿。孟子云“守身,守之本也”,意思就是保持自己的节操,像白玉一样洁白无瑕。

2001年,89岁干祖望所著的《童心·龟欲·蚁食·猴行》八字养生一书面世,童心与龟欲是养心,蚁食与猴行是养身,心身两养才是完整的一套养生方法。而且更以养心为重,因为思想是指导一切行动的。

干祖望在工作中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挑剔的老师、认真的医生,闲暇时他爱逛书店、坐茶楼、品小吃,摇头晃脑哼着、欣赏着京剧……干祖望没有刻意的养生方式和锻炼规划,更多的是走走路,他常常舍近取远,绕道多走几站路去邮局寄信,一直坚持到近百岁。他对走路的总结是“练练腿力,沿途赏赏美景,听听趣闻,惬意!”

干祖望也赶新潮,90岁时跟女儿学电脑、玩手机,92岁时,干祖望见孙子拍结婚照,童心又起,硬拽着老伴“我们也来一张”,结果乐坏了摄影师,留下了令年轻人也羡慕不已的婚纱样片。干祖望经常劝导老伴,忘却生活中不悦之事,顺其自然,精神乐观,诚信待人,清净寡欲,无争不贪。一生光明磊落、从不随声附和是干祖望的做人原则,他经常告诫人们“养生不等于养生保健”。他曾书“补药歌”云:“吃饭细嚼,穿衣少着,睡眠有效,烟酒谢却,心弗焦灼,跑走跳跃,都是补药。”劝解醉心于乱服补药之男女,莫被进补之弊而误。因为每种补药都有适应证,犹如一件衣服不可能四季都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