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以其疮如水果中的杨梅,故又名“杨梅疮”。最早记有梅毒的书,可能为13世纪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在“诸疮论内”记有走皮趋疮:“或淫夫龟上生疮,初发如粟,拂之则痛,由是出清脓,作臼孔,侵蚀臭烂,日渐大痛,曰妒精疮……妇人亦有生于玉门者,曰阴蚀疮。或满颊满项发如豆梅,痒而多汁,延蔓两耳,内外湿烂,如浸淫疮之状,曰走皮疮。乡野呼为悲羊疮。”此外,又有阳霉疮、砂仁疮、棉衣疮、时疮、大风疽、木棉疔、茱萸疮、唐疮、臊疮、霉毒、耻疮、杨梅疔、琉球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