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脱疽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脱疽”一名首载于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第四》,曰:“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1.病因 其中介症大体上有寒凝、气血瘀滞、火毒和虚弱四者,其病因及机制如下。
2.辨证
(1)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的男性多见,常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
(2)发病前多有长期多量吸烟、受冷、潮湿、外伤等病史。
(3)脱疽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病情加重,治愈后易复发。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表现特点呈间歇性跛行,患肢可出现轻度肌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淡或发白、出汗减少、指(趾)甲生长缓慢、皮肤温度低于健侧,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可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潮红或发绀,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呈湿性坏疽,抑或足趾发黑、干瘪,是干性坏疽。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或手掌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腕)关节及以上部位。
根据辨证分型看,又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凡火毒重的多潮润腐烂,虚弱的多干燥枯死。
凡火毒重者,在病变区先起浮肿,肌肤青紫,有水疱,疼痛十分严重。患处与健康组织往往没有分界而向上扩展,而且还发出一种异常触鼻难闻的恶臭。《医宗金鉴》谓之“虽异香难解”。也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伤,如穿着紧鞋或热水袋烫伤、冻伤等引起疼痛而糜烂,很迅速地发展为脱疽者。这种糜烂的病变区,都在足趾。
凡血瘀气滞及虚弱者,则患处的足趾先呈苍白色,逐渐变成淡褐色或黑色,疼痛,冰冷。如患处与健康组织之间有了分界,则为顺证。因为坏死的一趾,可以枯萎脱落不致向上扩展。否则,可以由一趾而累及一肢。
其全身症状,在前者为重,后者为轻。故前者的死亡率也高于后者。
(三)论治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初期以温经活络为主,中期以清热活血为主,后期以益气活血、滋补肝肾为主。
证候:寒凝证见患趾(指)发凉,麻木,坠胀疼痛,步履不利,喜暖怕冷,遇冷痛剧,肤色苍白,舌质淡,苍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迟。治以温经散寒,方选加减急救回阳汤、阳和汤之类。
气血凝滞证见患趾(指)坠胀疼痛加重,疼痛量持续性,出现静息痛,夜间加重,难以入寐,日夜抱膝而坐,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指)肤色紫红或黯红,下垂时更甚,小腿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以活血化瘀,方选加减血府逐瘀汤之类。
火毒证见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方选加减解毒济生汤、银花解毒汤之类。
虚弱者阴虚的有阴阳二气丹,阳虚的有顾步汤,阴阳两虚的有人参养营汤之类。
加减急救回阳汤(干祖望经验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血府逐瘀汤(干祖望经验方)、加减解毒济生汤(干祖望经验方)、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阴阳二气丹(《外科正宗》)、顾步汤(《外科真诠》)、人参养营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方药组成与对照如下表。
续表
∗现已禁用,可选用代用品水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