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

耵聍是外耳道正常的分泌物,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谓“人身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不作病论。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儿童甚至成人来就诊,据称是中耳炎。症状是耳中终年不干燥,耵聍如同黄凡士林一样的黏稠,擦去之后,不久又再生。这是正常的蜡状耵聍,其杀菌力特别强,所以不是病态。

本病中医历代有耵耳、耵聍、结(读bao)、结核塞耳、耳屎、耳墨、脑膏、泥丸脂、耳垢之称。

《丹溪心法·耳聋》:“人耳间有津液……结成核,塞耳,亦令暴聋,为之耵耳。”这才能视为疾病的耵聍栓塞症,同时也有了专用病名。又如《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本草纲目·弓弩弦》的耳中有物不可出,也都指耵聍而言。但也有把它称为耳痔者,例如《奇症汇·耳》:“有人耳内,生物如枣核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片时,以箝取出,绝根,此名耳痔。”

【临床表现】

正常的耵聍,常为淡黄色片状物,一如白木耳,诚如《普济方·耳门》之“耳中津液结聚,如麸片之状,久之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所以对人毫无影响,相反地可利用它来防御外来物的侵入而起到保卫作用。

达到栓塞阶段,必然有结成块状的黄褐色或褐黑色的栓子,可以大到像花生米一样,性质坚硬。此时即可影响听力,故《千金翼方》认为“耵聍年久,耳聋”。本病亦可产生憋气阻塞感,《医门法律》“聋病者,外气不得入内”的描写就是指此而言,甚至还有疼痛。如刺激鼓膜者,可发生耳鸣、眩晕,也有少数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如有水液进入,耵聍栓子即湿润膨胀,则一切症状更加严重。

【病因病机】

从《诸病源候论》开始到清末,基本上都是接受了巢氏学说。所以《兰台轨范》的“津液为风热乘,结成丸”最有代表性。

耵聍本身就是耵聍腺的分泌物,所以中医称之为津液,一待干燥而成片,常因头位的改变、下颌关节运动和身体的活动而自行向外排出。但常因以下几种原因,使它不向外排出,反而积聚、凝结成块。这几种原因不外乎:尘土杂物侵入而构成其核心、习惯性挖耳、分泌腺分泌过旺、外耳道皮肤浅表性损伤等。

·外治·

处理的唯一办法,就是取出。体会《疡医大全》的“治耳屎凝结,难取”一语,可证明不论古今,都一致主张外治以取出。

确诊之后,先用黄连液滴入耳内,必要时每4~6小时滴一次,24小时后取出。西医取用苏打溶液滴耳,其作用较黄连液更佳。

【预防与护理】

1.平时勿掏挖耳朵。

2.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3.耵聍取出之后的短时期中,如厌恶外来声响过高,可以浮松地塞些消毒棉花,半天至一天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