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风

麻 风

麻风亦称白癞、哑风。本文主要介绍麻风在咽喉部的损害,以下称咽部麻风、喉部麻风。《素问·风论》的“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是有关本病最早的记载。《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有疾”,这位冉伯牛,乃是我国见之于记载的第一个麻风病患者。对于病名,《庄子》称疠,《公羊传》称,《肘后备急方》称癞,《备急千金要方》称恶疾大风,《丹溪心法》称大风,自《窦氏疮疡经验全书》称大麻风后,此名即沿用到今天。

至于最早论及咽喉麻风者,为《诸病源候论》,称之为白癞。其症状除了一般麻风病共同的症状之外,强调突出“语声嘶破”。

《解围元薮》的“中于足太阴……蚀脾则音哑”“唇翻失音”“使气道不调,清声闭塞……轻则声嘶而喉破,重则语哑而失音”等记载可以证实我国在16世纪中叶对咽麻风、喉麻风就已有了详细的认识和较为满意的疗效了。

凡瘤性麻风严重者,约有40%发生咽喉部的病变。神经性麻风少有害及咽喉部的,即使发生,亦在后期。病变的顺序,往往先病于咽而后及喉。

【临床表现】

咽部麻风,常侵及软腭及悬雍垂等处,自觉症状为麻木。初期有浸润及结节发生,伴以麻痹,之后,渐成溃疡,终则瘢痕形成。使悬雍垂向后牵引,有时也可腐烂被蚀。扁桃体亦可浸润及溃疡,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颇似结核。溃疡愈合后,可使扁桃体缺损及扁桃体窝瘢痕收缩。

喉部麻风,多在会厌部。但亦常侵及披裂软骨、披裂会厌襞及喉室带。初期声带多无明显病变,但之后即发生结节性浸润,渐渐形成溃疡。愈合后瘢痕形成,收缩牵引,终致喉部狭窄及畸形,则各种程度不同的嘶哑也随之产生。

本病势必先有全身性病变,所以诊断也较容易。但必须与梅毒、结核相鉴别,必要时进行活检或细菌培养试验。根据麻风接触史,慢性经过,全身皮肤、黏膜和神经的典型损害,麻木区的出现,以及麻风菌素试验阳性等,即可得出诊断。

【病因病机】

五风:《太平圣惠方》论述“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若蚀人脾,则语声变散”。

风寒入脉:《素问·风论》论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

胕中有热:《素问·风论》论述“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阳明湿热:《外科正宗》论述“阳明湿热”。

湿热生痰:《疯门全书》论述“湿闭久而生热,热郁久而生痰,轻则鼻塞,重则声哑”。

风湿搏于阳分:《解围元薮》论述“风湿阴邪,抟于阳分。凝滞津液,使气道不调,清声闭塞……轻则声嘶而喉破,重则语哑而失音”。

五志之火:《解围元薮》论述“语哑而失音,五火皆动,肺金伤败”。

传染:《疡医大全》论述“大麻风有三因……三曰传染”。

虫:《圣济总录·大风出虫》论述“皆风之所化,风入五脏,化生五虫,成则五癞”。

正虚邪入:《疡科心得集·辨大麻疯论》论述“乃因其人中气不足,而感天地间阴疠浊恶之邪……唇翻声噎”。

发病原因为麻风杆菌感染,证可分两种。实证,大多出现在前期,为天地间疠气浊邪,侵入肺胃,凝滞于中,使清窍闭塞而致。虚证,大多出现在后期,纵然正气告亏,但浊邪尚弥漫稽留,充斥遍体而独盛于咽喉。

《中国麻风病学》把麻风分为轻、重、败症和不治四型,咽喉部麻风列入“败症”一型中,可知尚不至于达到不治的地步。

虽然预后不良,但病程漫长,不至死亡。

【辨证论治】

·内治·

本病辨证,重在虚实二者。

实证,当以息风辟邪为法,常用代表方有醉仙散加利咽常用药。常用药:胡麻子、牛蒡子、枸杞子、白蒺藜、苦参、防风、瓜蒌根、桔梗、玄参等。

虚证,当取扶正息风法,常用方有神应消风散加慢性咽喉病常用药。常用药: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蝉蜕、胡麻子、牛蒡子、知母、桔梗。

·外治·

实证,吹用人中白散。虚证,吹用珠黄散或月白珍珠散。不论虚实,换肌丸也可试用。

【预防与护理】

1.流行地区的医疗机构中,应设麻风检查治疗站。

2.要将患者严格隔离。

3.患者的一切日用品包括衣服、被褥、餐具等,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能消毒的严格消毒,不能消毒的烧毁,不能向外传出。

4.当取用换肌丸时,禁食鸡蛋、鸡、鸭、鹅、母猪肉、无鳞鱼、牛奶、辣椒、生蒜、生姜、芋艿、芥菜、雪里蕻、榨菜、毛笋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