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炎
舌下腺炎,传统名称为重舌。因舌下有物肿起,形似两个舌头重叠,故称重舌。如其表面粗糙一些的,称莲花舌。以其垫衬在舌下,故又称垫舌。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儿童。初起舌下瘀血水肿,逐渐扩展,呈扁的半圆形,充血严重,疼痛,可影响舌的伸缩,言语含糊不清,口涎增多而外溢。妨碍饮食,如在婴儿则不能吮乳。全身症状,有发热、头痛、口干、小便短赤等。严重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苔黄而干,质红,脉数。
【病因病机】
心脾两经积热,循经上犯。
【辨证论治】
·内治·
应清热泻火,可用导赤散或黄连解毒汤综合加减。常用药:生地黄、竹叶、木通、黄连、黄芩、山栀子、蒲公英等。
·外治·
局部,取用玉匙散,每天喷3~5次。
【预防与护理】
参阅“舌下腺囊肿”的有关内容。
【医案】
于某,女,24岁,1985年2月12日初诊。
舌下异物疼痛,泌及咽喉,颈侧(右)。
检查:舌下右侧,有0.5厘米×1.5厘米大小的隆起,轻度充血,表面有破碎现象,右颌下扪到淋巴结,扁桃体(双)Ⅱ度(长期如此),舌薄苔,脉实。
医案:舌为心之苗,离火上炎,取道玄武,清心泻火法,导赤化裁。
处方:
生地黄10g 木通3g 竹叶10g
灯心草3扎 白茅根10g 芦根30g
川连1.5g 山栀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另用冰硼散3g。
二诊1985年2月16日。疼痛大减,言语、纳食两俱方便,四射的“泌痛”完全消失。
检查:舌腹右侧的肿物退消一半,表面已光滑,充血消失,舌薄苔,脉平。
医案:方既有效而续进,所谓一鼓而擒之也。
处方:原方继服。
按语:《临症验舌法》云“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气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本案心火内炽,胃热助威,《喉科指掌》谓之“莲花舌”,此症因脾家热毒积久而发,生于牙根内面,走窜如莲花一座。患上即针出血搽金不换药。再针两手商阳穴,用六味汤加减:紫河车二钱、当归尾一钱、赤芍一钱、川连一钱、连翘一钱、大黄三钱、山栀子一钱、木通一钱、生地黄二钱、穿山甲一钱、石膏生者五钱。连服二服,如不退,用十八味神药收功。《囊秘喉书》又谓之“重舌”。
干祖望认为:舌属心,舌之中属心,舌根亦属心,舌之四围属脾。舌边红,属心火。舌苔白寒黄热,焦黄热甚,黑者热极,若黑而润为假热。喉之左右通舌根,属肝。小舌名帝丁,属胃,又属肾。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
全方以导赤散加味,取峻剂苦寒,以清离火,大有摧枯扫烂之功。方中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为导赤散,取“心与小肠相表里”之意,使得心火从小便而解,此谓“予邪以出路”;灯心草、白茅根、川连、山栀子、芦根清热泻火,助其共讨旱魃,力克离宫。全方效专力宏,一鼓作气,直折上炎之火势,故有二诊时捷报传来,疼痛大减,言语、纳食两俱方便,四射的“泌痛”完全消失,舌腹右侧的肿物退消一半,表面已光滑,充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