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鼻窦炎

二、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为多见,其中多窦炎和全窦炎又较单发于一个鼻窦者为多见。单鼻窦炎中,上颌窦炎最多见。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及反复发作而转化为慢性的。至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分划界线,至今无明文规定。按临床上习惯,凡急性鼻窦炎超过8~12周而不得告愈者,即成为慢性了。

【临床表现】

基本上类似于急性的所有一切症状,唯反复发作不休,缠绵难愈,但没有寒热等急性症状。急性发作时,其症状与急性鼻窦炎很相似,不过其程度较第一次急性发作时轻些,病程(指急性发作期)也较为短些。一般说来,大体上表现如下。

分泌物特多:和急性的一样,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其质较急性的为稠厚,多呈黄绿色,黏液性或脓液性但以脓液性为主。但也有少数,质稀薄呈青白色。牙源性上颌窦炎,则常有粪样恶臭味。

鼻阻塞:并不比急性鼻窦炎缓解,由于鼻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之故。而且久病于肺经者,气必为之而虚,气以帅血,气虚则血滞而瘀,瘀留鼻甲则鼻甲肥大,瘀积不化则鼻甲之肿也无法收缩,所以长期呼吸不畅。

嗅觉减退或消失:因长期浊气蒸熏,清阳不升,致一片阴霾笼罩,空清之窍,早已不空不清。古训谓“虚以纳物”,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头痛常有下列几个特点:①常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且多为一侧性。若为双侧,必有一侧为重点。②疼痛不剧烈,属钝性疼痛。③疼痛在休息、安静、睡眠及滴过药、蒸汽吸入时鼻腔通气引流改善之后,即可缓解一些。在咳嗽、喷嚏、弯腰、低头、用力或突然转动头位时即加重。如吸烟、喝酒及情绪激动时,也可加重。

其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以口呼吸,常产生慢性咽炎的并发症,以及由此而来的多痰、清嗓、异物感、干涩、疼痛、作痒等,甚至两耳憋气、耳鸣、耳聋。

至于全身症状,无急性鼻窦炎明显。舌诊、脉诊,也无多大参考价值。较常见记忆力明显衰退和思想不易集中等。《医学四要·健忘之病血衰忧郁而成》分析为三个原因:其一“心血衰少,神舍不清”,考长期大量流涕,津液的消耗也可知,津血同源,心血亦衰。其二“衰老”,病久必衰,毋问年龄大小,其衰则一。其三“有痰”,脾虚内湿自生,痰浊由湿而致。《济生方·健忘》则认为“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官不职,使人健忘。”这与李东垣的“脾胃之气不充,乃九窍难以聪”之论相符。因之可知,慢性鼻窦炎而导致的思想不集中与健忘,也是必然的后果。

检查所见,鼻腔黏膜肥厚充血(也有并不充血者),鼻道内脓性分泌物潴留,严重者,鼻中甲肥大、息变或伴以息肉。如无脓可见,可做垂位的体位引流,帮助诊断。

其他可参阅上文急性鼻窦炎。

【病因病机】

慢性鼻窦炎除了急性鼻窦炎继续发展所致之外,也有为正气衰弱不能胜邪所致。上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慢性病灶存在,或鼻窦外伤后的继发感染,或变态反应性鼻窦炎亦可引起,也有与支气管扩张相伴出现。急性发作时,与急性鼻窦炎相同。但在平时,则又与急性有所不同。最有权威性的是《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但在慢性鼻窦炎来说,除了确有热象者能适用之外,其余的则不适合。

肺气寒:《医彻·鼻渊》论述“形寒饮冷则伤肺……皆由渗开脑户”,又如《医醇义》“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

脑热:《类证治裁·鼻口症·论治》论述“风寒入脑,郁久化热”。《寿世保元·鼻病》则直接认为“风热在脑”。

胆热:《医林绳墨·鼻渊》论述“胆热移于脑,则浊涕下流而成脑漏之症。”

津液化痰:《古今医统·鼻门》论述“邪乘太阴,其气壅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得宣调。”

清阳不升:《医林绳墨》论述“鼻者肺之窍,喜清而恶浊也。盖浊气出于下,清气升于上,然而清浊之不分,则窍隙有闭塞者焉。”《慎斋遗书》也认为“其在人身,清阳之气,则流行于五脏六腑之空窍而无所滞凝……清气不行,则邪浊之气,得充塞于空窍之际而为害。”

肺气虚寒:《百病辨证录·卷之三·鼻渊门》论述“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

肾及髓海空虚不足:《类证治裁》论述“精气不足,脑髓不固,天暖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温补。”《冯氏锦囊秘录》:“若乎人而多涕,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者,皆肾虚所致,不可过用凉药。”《会约医镜》:“阴虚火炎。”《疡科心得传》说得更透彻,谓:“脑漏,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此肾虚之证也……究其源,必肾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为浊涕津津,为之逆流矣。”

阳虚脑寒:《医方考·补脑散》论述“阳虚脑寒鼻渊者,人身之上,天之阳也,故六阳之气皆会于面。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

虫:《医学入门·鼻》论述“有流臭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

除了先哲所指出之外,其他还有不少病因,但归纳起来,在临床常见的不外有肺气虚寒、肝胆郁热、脾虚内湿生痰、清阳不升、肾及髓海空虚五者,不过也不能机械地分割,例如肾及髓海空虚,可以转化为肺气虚寒。清阳不升,则可以使津液浊化成痰。脾虚内湿一生,也能阻遏清阳之气上升等。所以临床施治,仍然需要随机应变,切勿刻舟求剑。

慢性鼻窦炎,病情顽固,治疗困难,但也不是不治之症。虽然无严重后果,但因病情缠绵,往往可以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痛等胃肠道疾病,以及心悸、失眠、多虑、易怒、幻觉、幻想等精神系统症状。

【辨证论治】

肺气虚寒:鼻阻塞持久不通,在温暖的环境里暂可缓解。证明温暖属阳属热,足以驱逐成寒。涕量多而清稀不稠,更是虚寒证。一切症状,常在天气骤凉时加重。全身症状虽不明显,但常感疲乏,怕冷畏风,大便稀薄,小便清白而多,舌苔薄,脉细弱。以上也是标准虚证、寒证的依据。

肝胆郁热:鼻阻塞并不严重,涕稠厚混浊,色呈黄绿,有时可带有血丝。对寒冷并不敏感。检查鼻黏膜正常,或充血潮红。全身症状,头痛较剧烈,已非一般性的钝痛之痛。大便秘结,神烦易怒,性情急躁,口渴多饮。脉弦,舌苔薄或薄黄,质可呈红色。

脾虚内湿生痰:鼻阻塞为持续性,涕量奇多,色则白多黄少,稠黏如糊。嗅觉迟钝。检查鼻甲肥大,黏膜以淡白为多见,有时伴发息肉、息变。全身症状,四肢怠惰,乏力气短,消化不良,大便稀薄。畏冷,平时容易感冒,面色不华,严重者可以出现虚浮。脉濡,舌苔薄,质嫩、胖、淡,边有齿印。

清阳不升:涕多稀而黏,或黄或白,但不太黄稠。除鼻塞经常不通外,旁及耳目,也有憋气及迷糊感。嗅觉严重障碍。检查所见,大体上与脾虚内湿者相仿。全身症状,神疲乏力,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口中黏腻不清,头脑沉重而钝痛。舌苔薄白、质淡,脉软无力。

肾及髓海空虚:涕量不多,色则不一定,或稀或稠。鼻阻塞感较轻,嗅觉尚正常。检查鼻甲、黏膜大多正常。全身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腰酸背痛,遗精多带,口干咽燥,潮热心烦,甚至掌心跖底灼热,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多细数。

·内治·

肺气虚寒者:当取温肺祛寒法。常用代表方有温肺止流丹、温卫汤之类。常用药:党参、桂枝、细辛、诃子、甘草、荆芥、防风、桔梗等。必要时参酌用荜茇、荜澄茄、细辛之类。

肝胆郁热者:当从清肝清火入手,常用方有抑金汤、丹栀逍遥散之类。常用药:牡丹皮、山栀子、当归、白芍、黄芩、柴胡、夏枯草、生地黄等。重者取用龙胆泻肝汤。唯前者平缓,后者苦峻,所以必须掌握其用量。

脾虚内湿生痰:痰之为物,各处可到,鼻窦炎的分泌物当然也是属于痰饮之类。所以脾虚内湿(复合性痰)之痰特别得多,因之当以消痰为主,如其脾气湿困者,当用醒脾制痰;脾气虚弱者,当以健脾制痰。前者代表方有王氏二陈汤合五苓散,后者参苓白术散合王氏二陈汤。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山药、桔梗等。

清阳不升:治法以补中益气升清着手。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之类。但对患有高血压者要审慎。补中益气汤以补益气分之虚为主,不论中气下陷也好、清不升而浊不降也好,都是脾气的本身虚怯所致。同时佐以升麻、柴胡的举阳升清,更可使阴霾容易消散。全方似乎偏于甘温,但中医认为“甘温除大热”。照理讲甘寒退热更有理由,但更要知道甘寒擅退之热,仅为单纯性的热,因为它的退热手段是面对面地“拼”和“压”。而甘温退热,对单纯性的复合性的热都可应付,因为它的退热手段是软着陆,方法是“调解”和“疏导”。尽管病有轻微的热证,也毫无顾忌。常用药:柴胡、升麻、石菖蒲、葛根、党参、黄芪、白术、白芍、陈皮等。

肾与髓海空虚者:治法以补肾填髓主之。常用方六味地黄汤、左归饮之类或大补阴丸。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龟甲、知母、枸杞子、杜仲、黄柏等。

其他,如藿胆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称奇授藿香丸)一药,一般对慢性鼻窦炎,不论何型何证,还是比较有效的。或单独取用,或配合以上各方同时共进。服法每服15g,每天两次,开水送服。

苍耳子散自《济生方》之后(《济生方》称苍耳散),沿用了七百多年,还是为本病的主要方药。因之不论急性、慢性,仍然可以而且必须参酌在任何方剂中使用。

·外治·

一般仍然可用朱氏天罗散鼻,但对虚寒证更为有效。此外还有茱萸散,用法:取少量药粉,约黄豆大,裹以单层纱布,塞纳鼻孔中,左病塞左,右病塞右,左右俱病两侧俱塞。每次塞20~30分钟后取出,每天2~3次。

用鱼腥草煎液,可作冲洗剂。必要时,可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