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炎

乳突炎

乳突炎中医称夭疽、锐毒。本病最早命名,首推《刘涓子鬼遗方》的“杼疽”,其描写为“杼疽发项后,两耳下”。之后,名称很不统一,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采用夭疽、锐毒一名之后,即以此名作为正式的病名,原因是《医宗金鉴》为政府文献,几近经典权威著作之故。根据《医宗金鉴》的解释:“此二症,左为夭疽,右为锐毒,俱生耳后一寸三分高骨之后。夭者不尽天年谓之夭。锐者如锋刃之锐利,言毒甚也。”至于《灵枢·痈疽篇》的夭疽,则并非乳突炎,《灵枢·痈疽篇》早已明白指出“发于颈,名曰夭疽”。历来本病的名称有:杼疽、耳后附骨疽、耳后疽、化骨疮、首疽、耳后发、夭疽、锐毒、肾疳、耳后锐毒、外耳痈、耳后毒、耳后痰、耳根毒等。

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有时可超出鼓室范围,向四周扩散,产生各种并发症,乳突炎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乳突小房的黏膜和骨质的感染。这个解剖位置,即《骨释》所谓:“当耳之后上起者,曰耳上角,曰耳后上角。”

这耳上角与耳后上角最早的名称为完骨,《灵枢·骨度篇》:“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马莳注“耳后高骨,曰完骨”,则可知又名耳后高骨。不过用在这里的完,不应该读“丸”(wan)而应读“兀”(wu),意义也是和兀相同,是傲然孤高,所以有人认为完骨就是兀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为寿台骨。《伤科汇纂》称耳根骨,可知中医学在古时也认为它是属于耳的一个组成部分。

《外科大成·夭疽锐毒》:“夭疽生左耳后,锐毒生右耳后,俱一寸三分。夭者妖变之物也,属肝木。锐者锋利之器也,属肺金。”这个说法,是根据《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而来的。中医有这样一个习惯,把同样一个疾病,以左右之分而把它分为两种病名,例如腹股沟淋巴结炎,左称鱼口,右称便毒;脓肿在臀部的,左称上马痈,右称下马痈等等,今后理应改革。《外科真诠·夭疽锐毒》:“左名夭疽,右名锐毒,名虽各异而左右耳后,俱属少阳胆经。”

乳突炎是颞骨乳突小房及其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常可使乳突小房间骨骼发生充血性骨质疏松和压迫性坏死,终成溶骨性脓腔的病变,故比较严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夭疽锐毒》谓:“得此两证(事实上是一个病),愈者甚少。”何故危险?余听鸿在《外证医案汇编》说“最易内陷,在骨高皮薄肉少,空隙之间而近脑髓。”所以《伤科汇纂·寿台骨》认为是“耳根骨,致命之处”,并非没有根据。

乳突炎,大多为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少数则是外伤等其他原因所致,此病见多于5~8岁的儿童。临床可分急性、慢性和隐匿性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