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雍垂过长
悬雍垂过长,传统名称为帝中风,还有悬痈、垂倒、悬雍肿、帝钟风、悬雍垂长、纯白小舌、悬疔、悬旗小舌、蒂丁下垂、小舌落下等名称。
本病在《诸病源候论》称为悬痈和垂侧,盖古代“痈”与“雍”可以通用。
凡急性的一时性水肿充血,属于感染性炎症,则不是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往往好发于神经官能症患者或缺乏运动及有习惯性便秘的人。
局部症状,为悬雍垂超长,可能还有一个较粗、肥大的末端。在咽部松弛状态时,即可触及舌面或紧贴咽壁(前者最多,后者很少见),因之即产生异物感,甚至可引起咳嗽或呕吐,但也有极少数患者,毫无感觉。
【病因病机】
风热厚味:《喉科紫珍集》论述“因受风热,食煎炒厚味”。
热气:《东医宝鉴》论述“所以暴肿者,抑亦热气使然也”。
风邪热气:《诸病源候论·咽喉垂倒候》论述“脏腑有风邪热气,上冲咽喉,则肿垂,故谓之垂倒”。
胃中积毒:《喉科指掌》论述“胃家积毒”。
胃火:《喉科构指》论述“胃火郁甚而发”。
脏腑伏热:《诸病源候论·悬痈肿候》论述“五脏六腑有伏热,上冲于咽喉,热气来于悬痈(雍),或长或肿”。
思虑过度:《焦氏喉科枕秘》论述“思虑过度,心火上冲帝丁”。
穿着过暖:《喉症全书》论述“重衣叠被”。
细长的悬雍垂,多为发育上的特异,也有因屡屡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长期刺激而病变。
【辨证论治】
脾主肌肉,悬雍垂虽然未有确认为属脾,但以其全为肌肉组成,当然可作属脾论断。
脾气一衰,宗气下陷,终使这个特殊组织的肌肉松弛无力,甚至出现瘫痪状态,则要趋长拖落下来。
·内治·
脾胃一虚,则阳气生化乏源,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难升,所以肌肉松弛下垂,症属慢性,更无疼痛发炎表现。治当益气升阳法,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之类。常用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桔梗、甘草。另外,也可参酌收涩之剂,如诃子散中的诃子肉,真人养脏汤中的肉豆蔻、罂粟壳,以及石榴皮一类的药物,可以酌加在内。
·外治·
古代就认为需要手术处理,故《外台秘要》谓:“开口捧头,以筷抑舌,及烧小铁烙于管中,灼之,令破。灼火毕,以盐随烙处涂之。”当然,这种办法是比较粗糙的,而且烙后涂盐,这种疼痛是令人无法承受的,其疗程也比较长。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这样:先在悬雍垂和两侧软腭间,注射1%普鲁卡因0.5~1毫升,待麻醉后,用钳子抓住悬雍垂,然后将应该截去过长的部分,以弯头剪刀剪除。剪后即用百草霜散掩上止血,必要时可缝针。以后用珠黄散频频喷吹,至愈合为止。
药物治疗,用枯矾及生明矾各半,研细,入冰片适量,每天涂擦4~6次,但疗效很不稳定。
【预防与护理】
1.手术剪除或烧烙后,禁进热食、硬食直到愈合。
2.忌烟、酒、辛辣食物。
3.及时上药。
4.尽量减少讲话。
5.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