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附鼻赘)
酒渣鼻也称赤鼻或鼻赤,但《素问·刺热》的“脾热病者,鼻先赤”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设鼻微赤,非时者死”的鼻赤并非本病。
自《史记》始谈及本病后,之后有不少的名称,如曷鼻、齇、渣鼻、齄、皻疱、酒鼻、酒
、肺风鼻赤、赤瘰、齄鼻疮、赤鼻、肺风红鼻、鼻齄准赤、酒皶赤鼻、鼻准赤色、鼻上皶皰、鼻外皶瘤、酒渣鼻、糟鼻子、鼻肿等。
本病好发于成年,男女均有,但以男性为多。它是发生于鼻外部的慢性皮肤损害,可累及面部。病程极长,往往迁延数年至数十年,难医难愈而累及终生,所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认为其“最为缠绵”。
至于鼻赘,乃是由于长期患有酒渣鼻而致鼻翼及鼻尖部皮肤肥厚变性所致,形成典型的畸形,诚如《医方考·鼻疾门·大朴散》所谓“鼻赤如榴”,故可称甜薯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之“先生曷鼻巨肩”,司马真索隐谓“曷鼻,鼻如蝎虫也”,这种描写也符合鼻赘。
本病是否有遗传与家族史,至今还没有定论。《北史·王慧龙传》:“王氏世渣鼻,江东谓之齄。王慧龙鼻渐大,浩曰,真贵种矣。”此外《玉篇》的“”,正是严重的鼻赘,使鼻子因之下垂。《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一百七十一卷的“有人鼻大如拳”者,即指鼻赘。
【临床表现】
第一期(红斑期):自觉鼻部产生灼热感。外观鼻尖皮肤弥漫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如树枝状,压之褪色。皮脂腺口扩大,皮脂分泌增多,表面油腻光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的“破出白粉汁”者即指此而言。每当饮酒、刺激性饮食、冷热刺激或情绪紧张或兴奋之际,更加明显。
第二期(丘疹期):在潮红基础上成批出现多数散在性、境界不明的红色丘疹,形成小脓疱,《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说它时“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而肿痛大多在有感染时出现。鼻尖、鼻翼上的坚硬结节也由于时日的延长而增大增多起来。它虽然不趋向于化脓,但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皮脂腺口也扩大成为漏斗状态。
第三期(肥大期):日久,结节增大,往往数个聚集融合,高出皮面,肿痛或形成小瓣状,相互联结,使整个鼻子下端肥大起来,《医方考·鼻疾门第六十三》的“鼻赤如榴”与《古今图书集成》卷一百五十一的“鼻大如拳”,正是指此而言。成年人鼻尖、鼻翼,长期红赤,皮肤粗糙,毛孔扩大,有时有白色的皮脂分泌溢出。后期,鼻体扩大,出现结节增生。
【病因病机】
嗜酒:自《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的说法出现以后,后人附议者很多,如《东医宝鉴》:“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故色为紫黑。”《外科证治全书·鼻齄》“好酒者多得此病”等。也有人不同意,例如《秘传证治要诀·拾遗门》就认为“有不能饮而自生者,非尽饮酒,酒渣乃俗呼耳”。
风热:《外科启玄·肺风疮齄鼻疮》论述“鼻乃肺之窍,因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热血凝结于面所有。”
肺热、胃热、脾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鼻病证治》论述“肺热,鼻发赤瘰,俗名酒渣。”《外科证治全书·鼻部证治》论述“肺受热邪所致。”《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论述“肺风、粉刺、渣鼻,三者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论述“胃火蒸肺,外受寒。”
血热:《冯氏锦囊秘录·方脉鼻病合参》论述“凡鼻头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盖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一身之血,运至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血热而沸腾,则独红而且赤。”《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亦称“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瘀血:《外科启玄·肺风疮渣鼻疮》论述“或冷水洗面,以致热血凝结于面所致”,这是血瘀论者。《外科证治全书·鼻部证治》的“血热遇寒”,也是此理。王清任用通窍活血汤来处理本病,也是受到这个论点的启发。
以上五说,可以转化。例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的“胃火蒸肺外受寒”,《医林改错·方叙》的“糟鼻子,色红是瘀血”。似乎前者为热而后者为瘀。其实前者乃前期的主要之因,后者为后期病理之果。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风热:大多数为风热外侵,或食辛辣刺激,也有因内热蕴结,外遭风寒,致热难外泄,于是搏结于鼻尖部腠理之间。这大多为第一期中的红斑形成阶段。
血热:中期丘疹阶段,都为肺热、脾热和胃热逼血,终至热伏营血,积热难化难泄。
瘀结:到了后期,不论风热还是血热,终以瘀滞为结局。
酒渣鼻的病因,初期风热为时短暂,几十天至几个月。中期血热,为时稍长,仅为数月。血瘀阶段则较长,几年几十年瘀滞不消,红赤肥肿不退。
【辨证论治】
风热:风之为物善变而好动,不可能长期留驻,而且为患之处,部位于浅表肌肤,所以表面红赤。正因其浅表,故而加压红赤可退。《顾氏医境·虚劳·虚劳所宜饮食药物及养生之法》:“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热物,极能伤阴,断不可用。”的确,烟酒辣三者,真是酒渣鼻刑克之物。
血热:因肺开窍于鼻,胃脉挟鼻,鼻居中央土位属脾,故而不论肺、胃、脾哪一经积热,都能令内热诸邪,外泄无门。同时以阴之损伤而其害更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色为赤。”所以鼻赤属热。
血瘀:瘀潴一久,气血无法正常循行,故而皮肤粗糙,出现结节增大,数个聚集融合,形成肿瘤或色变紫黑,诚如《伤科汇纂》所谓“臃肿不退,色黯不消”。
·内治·
初期的风热,以疏风清热为法,常用代表方有豨桐丸,或枇杷清肺饮加苍耳子、荆芥炭、薄荷、豨莶草之类。
第二期,应清热凉血,常用代表方有凉血四物汤或清营汤之类。常用药:生地黄、赤芍、白芍、牡丹皮、当归等。
第三期:宜活血破瘀,常用代表方有通窍活血汤之类。唯酒渣鼻的瘀虽浅在而极顽固,单单破瘀很难见效,故笔者必加三棱、莪术。常用药:红花、赤芍、川芎、鸡血藤、当归尾、益母草、三棱、莪术等。
按语:干祖望临床上常以外搽药和内服药并进之法治疗酒渣鼻,其内服药为: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桑白皮、生姜、红枣。外用药组成则如下文。用法为白天搽酒渣液,每日3~4次。临睡前涂酒渣膏。内服药每日1剂,连服15天后隔日一服。【参考文献:干祖望,邹维德.酒皶鼻中医治疗初步报告[J].江苏中医,1958(05):38-39.】
·外治·
外用药,以颠倒散疗效明显。常用的是搽剂,处方和制法如下。
硫黄250克,轻粉50克,白矾粉50克。用75%酒精3 000毫升,浸以上三药,在常规时间(冬七天、夏三天、春秋五天)后取用。同时应把药瓶用力震荡一会儿。每天擦2~3次。
为了取用方便,也可不用乙醇,改用蜂蜜来调制,比例为药粉30%,蜂蜜70%,每天擦2~3次。如白天用液剂,夜间用蜜剂,则效果更佳。
鼻赘过大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预防与护理】
1.忌食辛辣、酒类等辛热刺激物。
2.保持大便通畅。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不通,肺火更旺。
3.不宜在夏季、高温、湿热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或工作。
4.平时经常用温水肥皂洗涤。
5.禁止在鼻子病变区抓、搔、剥及挤压。
6.禁用有刺激性的化妆品。
7.每次敷药前,先用温水洗脸,洗后用干毛巾吸干水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