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补法
《周礼·小行人》之“则令赙补之”的补,作帮助讲。《史记·六国表》的“补庞城籍姑”的补,作修补讲。《汉书·董仲舒传》之“又将无补与”的补,作受益讲。我们医学上的补,正是通过外在的帮助(指药物),起到修补作用,终使机体获益。本科的补法,本质上有以下几法。
【补血】
血虚证多见于慢性病或并发症,当然急性大出血也有血虚的。常用代表方为众所周知的四物汤。
【补气】
气虚证,也多在慢性病中出现,最多见的为耳鸣、耳聋、嘶哑、失音等。常用方当然首推四君子汤。但因耳鼻咽喉口腔高居头面,因之选用有升提作用的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等,更为恰当有效。
【气血双补】
本科所有慢性病,不乏为气血双亏者,因之气血双补一法,也经常取用。常用方为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中有肉桂的鼓舞阳气,所以在某些病中,疗效高于八珍汤。
【补肺】
喉为肺系,鼻属肺窍,肺经笼葱穴在耳中,所以本科与肺也多有联系,肺虚病常见于此科。常用方有补肺阿胶汤之类。言药物,则有百合、阿胶、白木耳、燕窝等。
养阴补肺:这是在补肺法中别具一格的治法。所谓肺阴,是濡养肺脏及其所开之窍的津液或称肺液。这种肺阴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与肺气(指肺的功能活动)相互为用,同样为肺经所不可缺少者,但很容易为高热所烁伤及久病所暗耗。针对肺阴受损的办法,就是养阴补肺。故而燥性的鼻病、咽喉病及白喉后期恢复阶段等,为常用之法。代表方为养阴清肺汤及增液汤之类。其中急性多用增液汤,慢性多用养阴清肺汤。
肺肾双补:也称肺肾同治,是同时治疗肺阴虚、肾阴虚的手法,多用于鼻科、咽喉科长期消耗性慢性病中,还有放疗后咽、口、鼻干燥者,常用代表方为百合固金汤之类。言药,则有西洋参、石斛之类。
【补肾】
有一句名言为“肝常有余,肾多不足”,信然。五脏之虚,以肾虚最为多见,尤其是男子,所以补肾一法,在补法中占有相当位置。补法中又有阴、阳之分。
补肾阴:在传统习惯上,凡是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齿病等,一律强调补肾,所以打开历代喉科文献,用补肾法来治疗以上三症,基本上已成定律。其实客观说来,是“用之太滥”,不客气地说,是盲目的。对这几个疾病,我们应该在明确排除了脾虚(包括脾阳与脾阴)或五志之火后,才可考虑取用此法。常用代表方轻者有知柏八味丸(汤),重者有大补阴丸之类。左归丸、左归饮,也较常用。
补肾阳:肾阳亏就是原阳不足,经常在久病难愈的慢性过敏性鼻炎、口腔黏膜病中遇到,当然不及肾阴亏的为多见。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之类。
【滋阴潜阳】
肝为阳脏,喜动而容易跋扈,但幸有阴脏的肾,用它的至阴之水来控制着肝,所以可以相安无事,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一旦肾的制肝能力差了,肝即不服管制而横逆起来,这就是肾衰肝亢,也称为阴虚阳亢。慢性耳病、继发性乳突炎、慢性咽喉病,很多为此证所导致。治疗方法,就是一方面滋补肾阴以增加其驭肝能力,一方面抑制肝阳。这一扶一抑的手法,就是补肾平肝,也称滋阴潜阳或育阴潜阳。常用方为高鼓峰(1623—1670年)的滋肾生肝饮和滋水清肝饮,可以参考借鉴。
【益智补心】
舌为心苗,言为心声,心寄窍于耳,心主嗅,凡心气大虚大羸时,就可以考虑补心。心虚证虽然不多,但不能说没有。常用代表方有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之类。
【心肾双补】
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心居上焦,肾处下焦,但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一旦肾阴不足或心火妄动,二者的协调就被破坏而引起失常致病,常见的心肾不交,就是指此而言。在本科疾病中除耳鸣之外很少见此证,但咽病、舌病有时也可出现。常用代表方以《罗氏会约医镜》心肾交补丸最理想。
【醒脾与补脾】
参阅上文“醒脾燥湿”“健脾制湿”两节。
在传统喉科学中很少谈到醒脾或补脾的治法,这个领域差不多都被补益肺肾、滋阴养液学说所占领,甚至还有“二术不进喉门”之说。可是临床实践证明,需要从脾土入手的,远远多于肺肾,所以“唯补阴论”,通过临床实践而有所动摇。醒脾的常用方有五苓散、健脾丸之类。补脾的常用方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
【培土生金】
培的是脾土,生的是肺金,而最终目的还是要丰添肾水。《医彻·消症》论述:“闻之一毫窍中,皆有生气。所云生气者,则津液也。”的确,皮毛得之以润,肌肉得之以温,关节得之以活动,五官得之以视听言嗅,尤其是鼻腔、口腔与咽喉,还要大量的津液来濡养,所以在喉科病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保养津液。在排除了脾虚不化精微所导致的萎缩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口干症、干燥综合征等,都极需养津。养津生液手法,有从脾、从肾、从肺三途。这里是从脾的。取用方药,就是上面的补脾法,但还要进一步深入,因为上法仅仅是补脾阳,在这里还需顾及脾阴,应加入麦冬、生地黄、石斛、知母、玉竹、玄参等滋养脾阴药品。
【益肺生津】
肺为娇脏,容易起燥,燥证多见于鼻腔、咽喉的慢性病,尤其是伴有肺部结核者,常用方有百合固金汤之类。
【补肾生津】
肾为水脏,又为藏精之库。故补肾即生津生水。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汤)、左归饮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