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耳鼻咽喉口腔科的认识

中医对耳鼻咽喉口腔科的认识

中医传统,只有咽喉科、口齿科而没有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所以把耳、鼻疾患化整为零地分隶于内科或外科等科中去。例如耳鸣、耳聋、梅尼埃病、过敏性鼻炎、癔性咽喉异感症、失嗅、幻嗅、鼻塞、喉源性咳嗽等,都隶属内科。耳郭肿、耳丹毒、鼻疖肿、齿龈炎、齿槽脓肿等,划归外科。口腔黏膜病独多于小儿,故在小儿科。代偿性鼻出血、癔性咽喉异感症等,经常是妇科应付的。耳鼻咽喉科病,总以外症居多,所以外科医生兼任的也最多。因之有人认为耳鼻咽喉科是外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外科四系“疮、皮、窍、杂”中的窍系,就会有耳鼻喉齿科。

中医分科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所以西医习惯于以西医的模式来看中医的分科,总感到奇特。实则中医分科,也自有其一定的客观因素和道理。所谓客观因素,是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不重视手术。例如鼻窦炎,西医一定要明确在左在右及哪一个窦,否则,穿刺或开刀,不知从何下手。而中医则不然,一剂中药,不管什么窦都能达到。还有耳科的迷路病,也不必知道是左是右、是积水还是出血,都能一药以应付。而西医对一个鼻窦炎,只有消炎。但中医在辨证论治之下,可以从表剂、清剂、敛剂到补剂,数十首方、数百味药都可择宜取用。

中医特点是“辨证论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是“中医不是治疗病的,而是治疗证的”。在这个原则下,就出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局面。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出血不止血”“痰病不治痰”而把疾病治好的手段。

此外,以西医而论,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是各立门户的,在舌腭弓的分界线上绝不含糊,各守疆界,泾渭分明而不越雷池一步。可是中医往往把口腔与咽喉名正言顺地混在一起,直到现在还是如此。1960年第一版中医学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喉科学讲义》,书名尽管是“喉科”,但各论七章中有一章就是口腔科。即使1985年第五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也依然有“口齿科”的存在。

对本科从业医生的要求,也像其他各科的中医一样。因其专业性较强的关系,也有小小的不同。总之,需具备以下四个必要的条件:①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真正使用“辨证论治”手段来治病。具备内科与外科医师的水平。②懂得西医的一般性理论,并能熟练掌握一般检查、一般常用手术。熟悉现代检查的各种手段。③除了精通辨证之外,更要掌握识病即辨病的本领。④熟练掌握镊取异物、控制大出血、创口缝合及气管切开等基本抢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