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耳内皮肤瘙痒症

局限性耳内皮肤瘙痒症

本病是一种肌肤感觉失调性的疾病。其临床特点,除自觉瘙痒及因瘙痒致损的皮肤继发症之外,别无任何原发症状。中医称耳痒。

精神兴奋、疲劳过度、机械刺激、饮酒食辣等,会使本病加重。

该病临床上有两个类型,一为泛发性皮肤瘙痒症,它是泛作于全身各处;一为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常好发于阴部、肛门、头部及外耳道。

古人常把外耳道霉菌病与本病混为一谈,但二者的病因与治疗,绝无相同之处。

【临床表现】

此病病变区在两外耳道,以两侧同时发作者为多,但也有仅为一侧者。一般多见于老人,凡发于冬季者,春暖可愈;发于夏季者,入冬即轻。这种瘙痒,常在精神激动、入睡之前,阵发性发作。

局部检查,毫无病态。但由于搔抓频繁,皮肤常呈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化、苔藓化等继发性损害。

患者除自己感觉瘙痒及瘙痒所致的继发损害外,别无原发性的损害。

【病因病机】

肾家有风:张璐《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下》论述“耳中痒,肾家有风”。

肝肾有火:顾世澄《疡医大全》等都认为是“肝肾之火结”。

火郁少阳:周慎斋《慎斋遗书·耳痒》论述“耳痒,火郁于少阳也”。

正因为中医历来把本病与外耳道霉菌病混为一谈,所以上面张、顾、周三氏所指,很可能还泛指着外耳道霉菌病,不过以病机来对照,这两个学说毕竟偏重于本病。临床实况有:

相火偏旺:肾开窍于耳,肝胆之络附耳,一旦肝肾相火上炽,则奇痒阵作。《内经》认为“诸痛痒疮,俱属于火”。

血虚生风:本病多见于老人,可证多属血虚。血虚生热,热盛生风,风来致痒。因此痒是从虚而来,故而应无原发性的皮肤损害。

血热夹风证:风为单纯性风,热大多在血分,故此证为血热夹风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由风邪郁热皮肤,久居不散”。

【辨证论治】

辨证主要根据全身症状及舌诊、脉诊。局部无参考价值。或谓血虚者皮肤多枯槁,相火者多充血,其实血虚既可生风致热,也可充血。相火可以烁津,津枯也能枯槁。

·内治·

血虚生风:法取养血息风,常用代表方有四物汤加蝉蜕、荆芥炭、茜草等,也可以选用地黄饮之类,唯地黄饮方也有4首,我们取用的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方。方内红花可用可去,其他药物配合恰当,可以原方取用。

相火偏旺:应滋阴降火,常用代表方有知柏地黄汤之类。另外,一涉肝胆,则在息风方面强调柔肝养肝,代表药有柴胡、枸杞子之类。

血热夹风:法取疏风清热,方以消风散最宜。但消风散有4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科正宗》《伤科要法》《青囊立效秘方》四书,俱难适合于临床。因之自用干氏消风散。方剂组成:荆芥、防风、蝉蜕、苍耳子、生地黄、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绿豆衣。

·外治·

如有继发性皮损,可以用黄连膏涂擦,如瘙痒剧烈者,用加味黄连膏。唯作用不大,对病者而言,仅仅作为安慰剂使用。

【预防与护理】

1.尽量不要去搔抓耳朵。

2.禁食一切动风辛热食物,如鸡、酒、芥菜、雪里蕻、榨菜、海味等。

3.注意控制情绪,减少兴奋及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