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龈口炎
坏疽性龈口炎,传统名称为走马牙疳。《诸病源候论》的齿匿虫一候,很可能是本病,可惜古人叙述偏简,无法进一步证实。《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的青腿牙疳,事实上不是本文讨论的牙疳,可能是维生素C缺乏症。同时更看到《医宗金鉴》将此病编排于第七十卷的“股部”而并不置之于第六十五卷的“齿部”,可以证明编撰者对此早已有所认识。另外,如齿匿虫、牙齿风疳、疳蚀、走马疳、齿病口疳疮、宣露、崩沙、疳溃烂龈等都是本病的常用名称。走马牙疳,其所以冠以走马者,形容其病情严重、发展迅速以及预后不佳,如怒马狂奔一样。
本病好发于儿童,而且都为麻疹的继发者,冬末春初为本病的好发季节。
【临床表现】
往往在急性病尤其是麻疹之后发作。在牙龈边缘出现暗红色或紫黑色斑点,按之稍呈硬感。很快即流淌血水,有臭气。继之在极短时间里即腐烂崩溃,形成大块坏死组织。但不痛而痒,故而许多儿童用手去搔抓。
一般不超过48小时就唇穿齿落而死亡。诊断比较容易,只要在麻疹后期齿龈出现奇臭溃烂者即是。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看法,比较统一。《太平圣惠方》认为:“由风热蕴积,脾肺壅滞,邪毒之气,冲注口齿,遂成疳也。”后人论调,基本上如出一辙。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持有不同论点,《幼幼集成》认为“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其实陈复正是根据“牙属肾”的规律来推求的,很不符合实际。
本病乃病邪火毒,内积阳明。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而也易腐易烂。
本病预后不良,死亡率很高。
【辨证论治】
《外科大成》虽然也分为鼻疳、唇疳、舌疳及喉疳四型,但在临床上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临床分为三期,对辨证似乎一些帮助。
始腐期:在麻疹恢复期,体温下降,精神逐渐安宁。可是此期体温非但不降,反而上升,烦躁也再度出现。涎水急速增多,牙龈边缘充血,很快连及龈乳头出现坏死性溃疡。溃疡面可被白色假膜覆盖。若除去假膜则可渗血,与此同时,发出腐尸样的恶臭。这个阶段,符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牙根作烂,随变黑腐,臭秽难闻”的描述。此时舌苔黄腻,脉大,小便红赤。
崩沙期:不能控制,病情迅速加重,以致牙龈边缘及龈乳头因大量坏死而腐蚀消失,继而牙齿松动,脓性口涎中血出更多,臭气加重。此时疼痛反而缓解,出现痒感。所以患者经常用手指去搔抓,同时出现全身衰弱现象。舌苔糙腻厚垢,或黄或黑,脉来细数不驯。
溃槽期:此期除明显的齿龈坏死腐蚀之外,溃烂更侵及颊、唇、舌背、上腭、鼻咽、咽喉等处,以致唇穿齿落。《外科正宗·走马疳第一百十一》云“牙根脱落,根柯黑朽,不数日间,以致穿腮破唇,诚为不治”,这是走马牙疳的典型症状。病情已进入毒陷致脱的危境。脉细或伏,舌被坏死组织污染,已无法看到。
·内治·
始腐期,用清热解毒法,常用代表方有清疳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物如人中白、黄连、知母、连翘、牛蒡子、拳参、石膏、山栀子等。
崩沙期,加强清热解毒药物的剂量,常用方为芦荟消疳饮加减或犀角地黄汤之类。出现明显虚弱者,可用白参。
溃槽期,以患者正气极衰,法以固脱为主,解毒清心为辅。固脱重用独参汤或参附汤。解毒清心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外治·
始腐期用中白散。崩沙期与溃槽期用砒枣散。上药之前,先用米泔水漱净口中污秽。
如唇颊穿溃者,用黄连膏盖贴,每12小时换一次。如其溃烂处坏死组织已脱落干净,肉芽鲜红时,改用珠黄散,再贴黄连膏纱布。
【预防与护理】
1.麻疹患儿,应特别注意口腔卫生。
2.严防患儿用手指掐挖。
3.局部勤用药,上药前将口腔漱净。
4.用砒枣散时,注意将口水吐出,不要有一滴一点吞下。
5.被口水污染的纱布、棉球、手帕等,要及时焚毁。
6.患者用过的碗、筷、匙、杯等,要严格消毒。
7.其余参阅“根尖炎”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