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人攀比
比,比较也,我国早已有之。汉代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曾谓“度长絮大,比权量力”(见《过秦论上》),太史公《史记·游侠列传》也有“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的记载。所以“比”字并非坏事,而且太史公所谓“比”,还内含着比贡献,更是值得提倡和歌颂。古人为“比”字还写了一部专业书,称《古事比》,计五十二卷,作者为清代桐山人方中德,字田伯,号依岩,成书并梓刻于康熙戊子年(1708年)。《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与熊掌二者,不比较,怎能知熊掌味美于鱼而取熊掌。这是对食品滋味的比。《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又是一个比的故事,但这里是对形貌美的比。这样的比,对人的心身都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攀比”这个词目,《汉语大词典》中,注为“向高处比较,如当前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互相攀比,必须连续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凭我们读报、看书的经验中得来的嗅觉,可以嗅出“克服”两个字,是针对着不是“好的”“佳的”而言。其实攀比工作、攀比贡献、攀比成绩、攀比品德,谁说不是美的字眼。可惜的是这样攀比的人是否还有?而攀比地位、职称、工资、待遇、汽车、宿舍、福利者,比比皆是。
而且这个坏风气,已遗传到下一代了。他(或她)们在小学里,不攀比分数而比贺年卡看谁送得多买得好,以致攀比谁的爸爸出息?谁的妈妈漂亮?压岁钱谁收到的多?更遑论我们成人,此毒不除,遗患无穷。先从心受害到你的身。
你只要一比,马上使你的心不平衡,一不平衡之后,当然使你一肚子的忿怒、怨恨、心烦、意懒,甚至“老子要大干一场”!非但你自己创了身、伤了心,而且更涉及社会治安。林彪(1909—1971年)就是如此,他虽然是万人之上,可比一比毕竟又是一人之下。心不平衡,只有冒一下险来获得平衡,终于身毁名裂而遗臭万年。
你要攀比的话,收入吗,搞原子弹的可能不及卖茶叶蛋的。待遇吗,一天,我院下午6点来了一个急诊,头颅被铜管砸开,马上手术,首先剪光头发。但理发师因时间已到,下班不干。终以好言好语加30元人民币,草草两分钟把头发剪光。主刀医师在手术台上,一直干到零点,拿到2.5元夜餐费。正如上海俗语所谓:“纱比纱在乎细,人比人一包气。”所以我们绝对不要比,更遑论是攀比。
你尽管主观的不想比、不敢比、不去比,但有时这个“比”还是要在眼皮底下展示出来,因为“攀”是你可主动抵制,而“比”则你是被动者,你也没法逃避。到这个时候,你只有打开晋代张华(232—300年)《鹪鹩赋》的“将以比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读上几遍,就可心平气和了。后人把它浓缩成八个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八个字,古往今来,的确摆平了多少心中不平衡的人,解脱了许多人的苦闷,甚至避免了多少不幸的案件。
“不攀不比,不恼不气”,倒是一个真正保健养生者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