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性鼻炎

干酪性鼻炎

本病传统名称为“鼻疮脓臭”。干酪性鼻炎的病变,经常可以蔓延到鼻窦,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所以中医历来就没有本病的记述,仅在文献中找到为数极微的概念和旁证。本病特点是在一侧鼻腔或鼻窦内发病,很少波及对侧而造成双侧俱病者。因特有的充满恶臭的豆渣样物,所以又称“豆渣样鼻炎”或“豆渣样鼻窦炎”,也名“干酪性臭鼻症”。这种恶臭的干酪样物质,具有侵蚀作用,所以经久不愈,并破坏组织,发生鼻内或鼻外的畸形甚至瘘管,故而经常可误诊为梅毒。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男女发病率相等。《圣济总录·鼻门》有“鼻中热气生疮,有脓臭,兼有虫”的记载,很可能为本病。《本草纲目》载百草霜、苦参这两味药可治鼻疮脓臭症。这鼻疮脓臭症,符合本病的特征。《四圣心源·鼻病根原》:“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菀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这亦是指干酪性鼻炎。

上节“萎缩性鼻炎”中所引的《疡医大全》《怪病奇方》“咽喉生肉……出臭气”的病症,说是干酪性鼻炎更为恰当。

【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展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期。

早期:一侧鼻腔经常堵塞不通,即使在运动或身居暖处,也不能通畅。脓性涕很多,有臭气,而且自己也能闻到。伴有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一切症状,如嗅觉迟钝、头额钝痛等。检查时可见鼻道中有豆渣样污物堆积。一如《四圣心源·鼻病根源》所谓“菀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

中期:各种症状均比早期加重。检查脓涕腐败物增多。取出后,可见鼻甲也有被侵蚀迹象,鼻中隔偏向健侧。鼻黏膜糜烂或有肉芽组织增生。

后期:鼻腔内腐败物不断激增,气味也更浓而更臭。鼻部外观变形:鼻梁变宽如蛙腹,塌陷如鞍形。颊部肿胀变形时,则可有眼球向外向前移位。严重者出现窦道瘘管。此时全身症状明显,出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昏头痛,失眠多梦,消瘦虚弱等。

为了确诊,可行X线摄片检查、分泌物检查、细菌培养甚至活体病理检查,都有助于诊断。

【病因病机】

热气:《圣济总录·鼻门》论述“鼻中热气生疮”。

肺气逆行:《四圣心源·鼻病根源》论述“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

现在临床认为这种长期腐败秽臭,因肺肾两经所致。鼻居中央土位属脾,这种朽腐之来,与脾经湿热久积有关,积久则秽浊酵生。秽浊之气上蒸,“突边安有净土”,从而造成本病。故认为实证属脾经湿热郁蒸,虚证多为肺肾两损。

【辨证论治】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鼻居中央,归经属脾。腐朽物长期生化不绝,糜烂潮湿,是湿的表现。湿虽黏腻阴邪,但较之真正的慢性病毕竟病程为短。而且预后也较良。所以实证,大多为脾经湿热上蒸。

《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臭腐。”所以病灶在鼻,经隶于肺,受害在鼻甲骨所主属肾。本病腐败物,气味腥腐俱备,也完全符合五脏之臭的肺肾两经败象,所以虚证为肺肾两损。

·内治·

脾经湿热:大多发病病程不长。舌苔大多滑润白腻,脉象变化则反映不明显。全身症状也几乎没有者,可用醒脾理湿、芳香化浊法。常用方偏于热者,宜藿香泻白散。常用药:藿香、佩兰、黄芩、桑白皮、枇杷叶、苍耳子、薄荷、桔梗等。偏于湿者,宜藿香正气散。常用药:藿香、陈皮、半夏、白术、茯苓、桔梗、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等。

肺肾两损:多见体质已衰,大多脉已细小软弱,舌少苔,质红。治宜补益肺肾,生津化浊法。常用方有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之类。常用药:百合、熟地黄、生地黄、贝母、桔梗、沙参、玉竹、知母等。但需加白芷、佩兰、藿香等芳香化浊之品。

·外治·

同时并发其他可使鼻腔阻塞的如息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嵴突等疾病者,应予以手术彻底治疗。

经常清除污物,同时取用圣惠苦参液滴鼻,每天2~3次。

用苦杏仁去皮,打成糊状,再用甘草煎水调薄,涂擦或滴鼻。

出现瘘管,手术处理。一般愈合较好。

【预防与护理】

1.无论未病已病,鼻腔保持干净,注意卫生。

2.不随意掐挖鼻腔,不拔鼻毛。

3.工作或生活环境,力求空气新鲜,注意防止污染。

4.忌食一切烟、酒、辣及刺激性食物。

5.耳鼻喉科医务人员,要注意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6.清除出的腐败污物,予以烧毁。不能烧毁的,应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