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疱疹

咽部疱疹

本病一时难以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中医病名来对照。《尤氏喉科秘书》《咽喉经验秘传》的“喉刺”,在症状描写上十分相似,但是在预后方面距离太远。《喉科杓指》的“帘珠喉”也很相仿,但是本病绝没有“满口如白网油状,两边微肿”。《喉科指掌》“气子”的描写,也似乎本病,但病程以“年”计算,则又不可能,《喉科秘旨》的“连珠风”也迹近本病,但它的描述含糊不清,而且有理由怀疑就是“帘珠喉”的讹传,因为“帘”“连”读音相同。喉病既可称“喉”,也可称“风”。排除了几个似是而非的病名之后,只有《咽喉脉证通论》的“风热喉癣”,可以说是咽部疱疹的中医病名。它的症状是“其状喉间或帝丁两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觉,时作寒热。若食热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热”。

本病在临床上大多未溃者称口疮,已溃者为口糜。《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口疮”,可作为最早的论述。

本病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疱疹之后而发生,也有单独原发者。咽部表现开始发生小水疱,破裂后则成为小溃疡。预后好,唯疼痛较为严重。

【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为继发性,如为原发者,并无全身症状,唯咽部发生疼痛。有时疼痛较重,甚至夜不能寐,还可牵及耳部也感疼痛。疱疹多发生于软腭、悬雍垂及腭弓等处,常呈线状分布。初期为黄白色小疱,旋即自形破裂而成为小溃疡,损害为浅在性,周围黏膜微呈充血,这种小溃疡一般在3~4天内可以愈合。但也有第一批疱疹初告消退,而第二批又接踵而至者,愈后不留痕迹。如在口腔者,又称疱疹性口腔炎。

【病因病机】

火气流行:《素问·气交变大论》论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膀胱、小肠积热:《素问·气厥论》论述“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

湿热:《医方论》论述“口糜,本于湿热”。

脾热、肺热、心热:《证治汇补·上窍门·口病》论述“口疮虽有脾热,然分赤白二种,白者肺热,赤者心热”。

临床实况大多由于脾胃积热,郁蒸上凌而致。因为热蕴过久,势必蒸酵而化为湿浊,内中湿性下沉,多犯下身。唯浊气轻浮飞扬,好犯头面,尤其是空清诸窍。脾主湿,咽部接近口腔,口腔属脾,以“循经”而论,口腔与口咽被侵的机会更多。不过这种浊气,毕竟由湿邪所衍生,在治疗上依然以化湿、利湿和燥湿为主要手段。

【辨证论治】

初期一般大多有充血及疼痛,主为火气为祟。由疱疹而成小溃疡,而且其色转白,则为湿浊,但仍属火属热。

·内治·

一般都应清热清火,轻者可用银翘散,重者用清胃散。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升麻、黄连、牡丹皮、生石膏、甘草。如其波及身体者,心经也有积热,可参用导赤散。常用药:生地黄、木通、竹叶、玄参、白茅根、灯心草、枯梗、甘草。如夹有湿浊者,酌用茵陈蒿汤。常用药:茵陈、竹叶、胡黄连、白茅根、芦根、生石膏、金银花等。

·外治·

初起,宜绿袍散。出现溃疡,改用冰硼散或中白散。后期,用珠黄散或养阴生肌散。

【预防与护理】

1.平时少吃辛辣食物。

2.注意口腔卫生。

3.及时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