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赶节 聊天漫谈

旅游赶节 聊天漫谈

祖国幅员广阔,山川壮丽,文化古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革命遗址,各处乡土风俗……美不胜收。如能处处身临其境,的确心旷神怡,延年益寿。古人常以“山花野鸟,水色溪光”“经入羊肠,峰横鸟远”为乐。这种远足玩游,现代人绝不有逊于古人。唐代韩愈(768—824年)一登华山顶巅不肯下来,华阴县县令用尽许多方法方才诓他下来;唐代杜甫(712—770年)游岳庙而流连忘返,来阴县县令不得不用小船接他回来(俱见《古事比·游贤》),至今还传为美谈。毋怪乎明代徐霞客(1586—1641年)的一生,全部消磨于青山绿水之间,因为旅游的乐趣,固然使人有神仙享受之感,而且怡神养性健身,在保健养生方面,绝非保健品和健身器所能望其项背。

所谓“节”,内含花会、庙会、香汛等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届时不管它的地址在交通要道或穷乡僻壤,都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有条件和机会的话,都可赶一赶,多少能使你年轻几岁。

旅游赶节,以远近各殊,需要你动脚奔走甚至长途跋涉,不若家中方便稳定舒适。但也正因为不方便、不稳定、不舒适而产生另一个滋味,而兴趣、乐趣就在这里兴起。例如辗转奔走、饮食无定时、休宿无定处,甚至羁旅、跋涉、沐雨、栉风、触尘、蒙露而添加你的不方便、不稳定、不舒适的别有一番情境与乐趣。虽然似乎劳累一些,但可以开阔视野,纵耳倾听,锻炼了你的坐、立、行、息,使您身心两快。

以上是动的方面,还有静的,那就是以聊天漫谈为最好的保健养生方法。既称漫谈,则最少要有三个重要条件:其一,对象定然是语出投机、思想接近的亲朋好友,无拘无束,用现在时髦话说起来,是“不打领带”;其二,至少两人,把“孤独”就已赶走了;其三,只有悠悠自在而没有紧张、不快的气氛。即使不去管他谈的有没有趣味,而眼前的环境与气氛也已使你足够安静轻松了。单凭这个安静轻松而再加以漫谈,就能无闷不解、无忧不消了。

唐代大名医孙思邈(541—682年)可能是一位喜欢漫谈的人。他隐居在终南山时,与邻居的道宣和尚,两人经常没时没了地漫谈,而且白天不够,还要谈个通宵,此见《佛祖历代通载·南山律师道传》十五卷:“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虽然不能说孙思邈享年141岁是漫谈谈出来的,但知心好友的聊天漫谈毕竟对保健养生大有好处。唐代元稹(779—831年)诗《行宫》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她们没事干,就聊天漫谈来谈古话今,颐养性情。不知怎样,把聊天漫谈和“白头”连贯到一起,可能漫谈的确是延年一法。

因之我们可以把“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改为“漫谈一席话,销却十天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