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病变)
变,是变化,是病变。广义地说,整个病程都属于变。狭义地说,这个变的内容,包括着三因侵袭机体后引起的内脏功能反应和内脏功能反应与三因相互作用后的“病理机转”两个部分。
(一)内脏功能反应
所谓“内脏功能反应”,其实就是机体对三因的防御功能,也就是机体对三因刺激的应答性。这种反应学说,在《内经》中早已一再提到,例如《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很明白地说明疾病发生,还取决于机体本身的情况。这种机体本身的情况,便是内脏功能反应的具体表示。
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又《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都是在说明内脏功能对非条件刺激(不通过思想活动的风、热、燥、寒等)或条件刺激(通过思想活动的怒、喜、悲、惊等)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此外,前面也已谈过,对不内外因的外来伤害,在急性受伤的一霎时,固然来不及即刻有涉及内脏功能的反应,好像只有变化条件的外因(哲学上的外因),而未触及变化根据的内因(哲学的内因)。但是不久之后,创伤的发展转归(即痊愈、恶化或死亡),还是决定于内脏功能反应。否则为什么同样一个外伤,会有不同的后果呢?
人体内脏被外来刺激所激惹,如其人心境开朗、正气充沛,则漠然无动,中介症也无从产生。这是只有变化的条件而没有变化的根据之故。反之,如其心怀不开朗、正气不充沛,于是只要有外来刺激的激惹,中介症即会产生。这是变化条件已经过变化根据而起了作用之故。《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谓:“风雨寒热……卒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医原》更补充了这种学说,谓:“一切病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不见农夫冒暑耘耨,无暑病。”
在发生疾病或疾病发生的前后这一个时期内,内脏本身便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紊乱。这种紊乱,一方面固然是外因(哲学上的外因,即三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疾病,另一方面,更产生对自己本身不利的刺激。它的后果,是使已经不正常的功能紊乱更加紊乱,以及已经破坏了的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更加受到破坏。这种情况,近代语称之为“恶性循环”。《外科正宗》的“故将五脏多乖变,自然六腑不调匀”,也正蕴含着这个意义。《金匮要略》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切断恶性循环的措施之一。
(二)病理机制
病理机制相当复杂。一般情况下,一切致病原始因素在内脏功能反应的相互作用下,会产生一连串既具规律而又莫测的变化。这种变化结果,便产生出中介症。例如:雨雾霜露、卑低湿地、汗出自干、湿衣潮衾等,都可由外侵入,郁结熏蒸而成外湿;内生的由饮食所伤、思虑伤脾而致脾阳不运、脾气损伤引起内湿。以上外湿、内湿,便成为“原发性”中介症的一种“湿”。之后,又受其他影响而转化为另一种病源,如火、痰、湿、热、寒、湿等便是“继发性中介症”了。
病理机制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