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思”字
2025年08月10日
三、读书贵在“思”字
干祖望认为,学习中医理论,要粗浅读通并不难,但是要精通某些深奥的精微理论,则需要认真思考,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不加思考、食而不化的读书方法,古人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诚不虚语。而“头悬梁,锥刺股”,苦读精神可敬可佩,倘不能消化吸收,纵有满腹经纶,却是泥古不化、教条主义,则于医学事业何益哉?
他认为,学习中医有一个“懂→通→精→化→神”的过程。普通的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理论应该做到“懂”“通”,争取达到“精”。高层次的人员应该在此基础上提高一步,达到“化”和“神”的境界。所谓“化”,即生、造化。艺术达到精妙之境为“化境”。神,《辞源》说“神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形诘者也;神通广大,变化多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要具备聪明的智慧以外,知识积累和勤奋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要有追根寻底的精神。善于观察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科学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干祖望读书,不主张钻牛角尖,但对有些东西也常常花很多工夫追究其所以然。例如,金代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耳聋治肺”,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观点。按照常理,肾开窍于耳,耳聋应责之于肾,所以刘河间理论不为一般人所理解。干祖望研究发现,刘河间理论是从《难经·四十难》中“肺主声”的观点引申而来的。到清代,又有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提出:“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结合临床实践,类似咽鼓管急性阻塞或卡他性中耳炎所致的耳聋,往往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经症状,可以用三拗汤之类方药,治以疏风宣肺通窍,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