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必须严禁

烟必须严禁

中国什么文化都很丰富充实,独烟文化付之阙如。你看历代医药不少古籍文献,能有几许谈到烟的。

首先接受并开始接触烟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一个建筑于公元432年前的古建筑里,可以看到有人吸烟的浮雕。这一年恰巧是写有《中散杂汤丸散酒方》和《中散药方》的羊欣逝世(根据《宋书·本传》及《隋·经籍志》)。中医对烟文化和酒文化一凉一热就可反映得十分明显。

同时,考古学家在印第安人住过的洞穴中也发现过烟叶和烟斗。

1492年,当哥伦布(1451—1506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他在一个岛上,曾看见印第安人在吸烟。哥伦布描述为在一支长管的一端,燃烧着一种植物的叶子,另一端用嘴含住,并吐出一股烟雾。写成于这个时代的本草,如王鏊的《本草草方》、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等,其中并没有烟草出现。至于唐代黄温《景阳井赋》“合城破兮烟草春”的烟草,绝非现在制烟的烟草,而仅仅指人赖以生活的烟火。至于传宗接代的有后称香烟、风景中的水称烟波、缠绕于高山周围的云称烟岚、灰尘称烟尘、浓雾称烟霏、春天的柳枝称烟柳、打仗称狼烟、出门作客在途中称烟尘客、卖笑妓女称烟花女……都只是把烟作虚设助语词而已。即使宋代陆游(1125—1210年)《剑南诗稿·小园》“小园烟草接邻家”,也非现在所谈的烟草。

那么中国人抽烟何时开始?欠资料而难考。唯清代林则徐(1785—1850年)《林则徐日记》“搜缴烟枪一千七百五十四杆,并烟斗、烟具,俱槌碎焚毁”的烟字才是现在所谈戒烟的烟了。所以同一时代稍稍迟了一些的名医陆九芝(1818—1886年)《世外斋医案·烟漏》中第一例由烟致病的腹泻谓:“今人万病,皆古人所已言,未闻别有古人不知之病也。若今所有烟漏一证,则真是今病而为古人所未知。”你想无此烟,哪有此病。曾称为小百科全书,写成于鸦片战争(1840—1842年)之前的《词林典腋》里凡人的日常生活中用品如茶、酒、酱、醋、油、盐、姜、菜、肉、果等应有尽有,而独独没有烟字。

清代末叶鸦片烟毒害人间之事,在当时医药书籍中更能反映折射,例如搜集于《陈修园医书全集》中的《救急经验良方》的“救服鸦片烟膏毒”、鲍相璈《鲍氏验方新编》的“解鸦片烟毒”及五首附方(见十二卷)、梅启照《梅氏验方新编》的“急救误吸生鸦片烟方”(见第三集“急救”)。此外还有不少戒烟的丸散膏丹面世。

今天的鸦片,可以说已升级换代而情将绝迹,代之以白粉、大麻、海洛因……有人认为鸦片不属于烟,是毒品。因为它来之于罂粟,并非烟草。而且属于烟草的话,更不能谓中国无烟字,《本草纲目》明明载有“阿芙蓉”一药(见二十三卷、谷部)。

香烟原料烟草,并非我国土产,在明代万历间(1573—1619年)自菲律宾的吕宋传入。开始仅在福建莆田一带移植,后则传入内地,现在以华北、东北及西南各地为主。其实它真正的产地在南美洲,真正的名称为淡巴菰,日本至今还在用这个原名。

在清代中叶,用它作原料,稍用些辛夷、干姜、冰片作附加剂制成鼻烟,吸时用鼻子去吸入,盛行于清代中叶末叶,到20世纪20年代趋向绝迹。但遗留下来的由玻璃制成内有工笔图画的鼻烟壶,现在作为文物来欣赏和收藏。

同一时代另一种制法,制成粉末的黄烟(称旱烟)和一如肉松一般的皮丝、小型茶砖样的青条(称水烟)。三者除青条性烈味浓辛辣之外的二者,烟性和平、烟味淡薄,故多为妇女们及士大夫阶级所钟爱青睐,青条大多为劳苦大众所欢迎。

所谓旱烟,就是只需一根中空的黄烟筒,一端烟斗,一端吸嘴,燃火烧烟,抽吸即可。水烟则非用铜质制成的水烟筒不可,内贮清水,所吸之烟必须经过水再供抽吸。但自卷烟的兴起而逐渐失宠,风光逐渐消失而在五六十年前即绝迹了。水烟筒也成了玩古者的收藏对象。

卷烟问世,虽已百年左右,但为人民大众所接受至多不过80年。大约在60年前才逐渐普遍起来,现在则烟民遍地。它的危害性已被人们警惕。我们刻下所戒之烟,就是它。

为什么要戒?早已众所周知,何苦再浪费笔墨给不需要读阅者增添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