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外治
用药物外治,有赖乎药物的药力作用,不过它的给药途径,不是经过消化道,而是通过皮肤(肿疡)、黏膜(口腔、咽喉、阴道)及伤口(溃疡)而已。
外治法所用的药物剂型很多,较为常见的有硬膏、软膏、粗粉、细粉、液剂等剂型。
(一)硬膏
硬膏,有蜡样稠度、胶样黏度,在常温中是硬固的,加以微温则有黏着皮肤的性能,加以高温则成稠厚的液体,冷却后仍然还原到固体。中医外科外用药中的膏药,为典型的硬膏。
关于它的品种,《医学源流论》谓:“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膏宜厚而久贴。”这里所谓治表者,就是现在的“小膏药”;所谓治里者,就是现在的“大膏药”。
1.小膏药 将药膏薄薄地摊在油纸上,取其轻薄柔软,用以贴盖溃疡的创面。它在治疗上的作用有:①保护疮面,避免外来寒、热、风的刺激;②使创口好肉与外界隔离,以免秽物的侵入;③保持创口滋润,促使气血畅行及组织的新生;④固定创口,使其充分得到休息而便于愈合;⑤借它的吸附作用,使掺药利于吸收。
以上的优点,为现代纱布所不及。因为小膏药既不通风也不通气,于是会自行产生一种“氤氲之气”,这种“氤氲之气”较之于纱布良好的通风通气更有利于创口的愈合。当然该剂型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容易产生过敏现象,中医称为“膏药风”。这种小膏药,临床上分为大小五号,列表如下。
小膏药型号表
∗药肉:即膏药中的药膏
小膏药中普通常用的,有下表介绍的几种。
常用小膏药对照表
2.大膏药 将药膏厚厚地摊在特制的膏药布面上,厚度0.3~0.5厘米。厚,取其药力雄厚,布面,取其久贴耐磨,裱以纸背,取其硬而容易摊制。它的作用,诚如徐大椿所谓:“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窍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医学源流论》)其作用体会起来有以下三点:①局部刺激,在温暖舒适中促进病区的气血畅通,增加抵抗力或再生力;②使掺药附着肉并产生氤氲之气,以加速药力的吸收;③通过人体经络,间接地影响内脏。
故它的应用对象,为筋疮、骨疮及深一些的肉疮和慢性疮疡。不宜用于皮疮、脉疮及浅在性肉疮的急性疮疡。
大膏药中普通常用的品种,列表如下。
常用大膏药表
其制法参阅:干祖望.祖国宝贵医学遗产之一的膏药介绍[J].中医杂志,1955,(11):32.
(二)软膏
软膏,状如烂泥,在常温中不溶解,遇到体温以上的温度,才开始溶解。是专用以涂布人体外部肌表及敷涂纸上或布上而贴用的一种剂型。
根据考证,它是膏药的前身,但是并不因膏药的产生而遭到遗弃,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多膏药所不能代替的优点。如:①以其柔软,附着服帖,所以宜于创面较大者;②一般不会发生药疹;③滋润,贴上时不易发生燥裂,揭下时不会撕痛。
一般通用的软膏,解毒清热的有黄连膏、生地膏,收敛的有玉红膏、紫草膏、地榆膏等。使用方法是将软膏平摊在消毒纱布或棉纸上面,然后取以盖贴,每天换1~2次,有时也可以2~3天换一次。
(三)粗粉剂
所谓粗粉剂,是药末颗粒不十分细腻者,因为它的给药途径不是伤口而是皮肤,粗糙一些没有关系。这种剂型的药,是敷药和围药。它的使用对象,为初起的皮疮、肉疮。至于筋疮、骨疮,大多取用大膏药。
围药,其实就是敷药,不过在使用时“敷”的方法不同而已。它的作用,是使疮毒局限集中,在涂布时留出中央一个空隙作为毒邪汇集之“处”。因此,它不但可以用于肿疡,而且还可用于溃疡。关于围药的重要性,徐大椿谓:“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盖人之身,岂能无七情六欲之伏火,风寒暑湿之留邪,食欲痰涎之积毒。身无所病,皆散处退藏,气血一聚而成痈肿,则诸邪四面皆会,唯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唯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则气聚而外泄矣。如此则形小顶高,脓易溃矣……不但初起为然,即成脓收口,始终赖之,一日不可缺。”(《医学源流论》)如其属于围药的适应证而取用敷药的方式(即中间不留空隙的涂法),则必引起薛己《外科心法》所谓“疮毒入内……使毒气内攻者,必不救”了。
现在常用的敷药、围药,用于阳证者,有金黄散、青敷散之类;用于阴证者,有回阳玉龙膏、朱氏温煦丹之类。
敷药、围药的赋形物,一般所用有以下几种。
1.鲜植物叶汁 其中有鲜菊花叶汁、鲜马齿苋汁、鲜大青叶汁、鲜芙蓉叶汁、鲜丝瓜叶汁等。因为这些植物叶的本身就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故大多用于皮疮、肉疮的阳证。
2.蜂蜜 古人认为它是“得草木群英之精华,合霜露雾气以酿成”,所以能降火除热,止诸痒痛,且具滋润特性,可以避免药粉中水分蒸发消失、干燥龟裂而引起的干缩板痛,故宜用于阳证灼热颇盛而敷药中水分易于消失的疮疡。
3.植物油 其中有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麻油等。一般都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滋润作用,故适用于皮疮。尤其是麻油能起燥去湿,更宜于皮疮、湿疹、水火烫伤的初期。
4.饴糖 与蜂蜜相仿。
5.酒 酒性味辛热善走,可以畅行气血,辟邪逐寒,宜于阴证、寒证及瘀血证。
6.醋 醋性味酸温,能散瘀解毒,行气破癖,宜于皮疮、肉疮,冀其消散。
7.水 水包括许多品种,如开水、井水、河水、茶叶水等。一般用它为赋形物者,取其容易吸收及方便。
我们总结,最佳的赋形物是饴糖。
此外,掺在大膏药上面的“加药”,也是属于粗粉剂中的一种。它就是《理瀹骈文》所谓“膏与药,分为二……古人于熬者曰膏,撮者曰药”的撮药。它是在应用时临时加之于大膏药上的。常用于阳证者,有硇砂散、阳消散之类;常用于阴证者,有桂麝散、阴消散之类。
(四)细粉剂
这一种药品的给药途径是创口或黏膜,因此对它的细度要求极高,非研至“细腻无声”“轻如飞尘”不可,否则不但不能吸收,而且还会变为异物而为害。一般细粉剂,可以分为两种:一为创口上的掺药,一为口腔、咽喉、耳窍的吹药。
用于创口上的掺药,其作用可分为腐蚀、拔毒去腐、长肉生肌、生皮收口及收敛胬肉五种,列表如下。
常用掺药表
常用吹药表
此外,尚有属于粗粉剂的使用范围而却要使用细粉剂者,是种干扑粉剂。凡热毒阳证,溃破后,四周红肿,且肌表光亮潮润,假如用围药,则因使用前用水调剂,增加了水分而助其湿润,假定放弃用药,则坐视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则宜用干扑粉剂来干扑,既能解毒退热,更能使潮润者收湿干燥。这种药,常用者有碧玉散、花粉散之类。所以要求极细腻,因为药粉颗粒一粗,即无法附着于皮肤。
(五)液剂
液剂在外用方面,大致上有以下四种。
1.洗溻肿疡 凡疮疡初起,用以淋洗渍溻,使其疏导腠理、通调气血而达到消散的目的。
2.用以湿敷 如元明粉溶液之类。
3.灌注疮疡脓腔窦道 如胆黄液(猪胆汁、黄连)、黄连液之类。
4.洗涤溃疡 作为清洁消毒的苏木汤之类。
(六)锭剂
所谓锭剂,是将具有强力的药物,加工后掺以黏性赋形物,做成方块、管形、菱形或药丸的成药。用作外科外用药的有两种类型。
其一为较为贵价的敷药。因为这种涂药成分中,多含有麝香、冰片等贵重香料药品,制成锭剂,可以避免其潮解及药性走失。临用时只要加以水或其他汁液溶化或磨锉即可。这种药品,如紫金锭、梅花丹、一笔消之类。
其二为直接塞嵌于疮口里的外用药,如立马回疔丹、蟾酥丸、枯痔钉之类。因为这种药品的药性激烈,如果不制成锭剂而散掺,则被腐蚀的范围就太广了。
附:药线
药线,又名捻子、橪子、药橪、药钉、纸钉等。用于肉疮、筋疮、骨疮及少数皮疮、脉疮的溃疡。用法是将其插入创口脓腔里。它的作用有四点:①将掺药送达创口深部;②通畅引流,使脓液畅出;③防止疮口粘连闭锁;④重视医疗保护,凡探测脓腔、窦道的深浅时,为了避免患者精神紧张恐慌起见,所以不用金属的探条而先用药线来代替。
有关药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卫济宝书》,其谓:“疮已溃,须用好厚纸作一合索捻子,捻入”“当决之,决而以油捻子塞之,良久乃出,可以尽毒”。它的材料,是上白棉纸(即桑皮纸),用搓索方法搓绞而成。
它的品种有两型:一为绞丝型,其优点为上药多;一为杆型,其优点是光滑,对长期插线的创口肉芽可减少摩擦避免发生“起肛”“生管”的情况。两种药线的同一要求,是搓得“匀”和“硬”。
它的粗细、长短规格,视疮疡的深度而选择。计有五号:1号,长2.5厘米;2号,长4厘米;3号,长6厘米;4号,长8.5厘米;5号,长11厘米。
笔者制订的某一号药线的长度,相等于同一号小膏药药肉大小的直径。这种规格,在临床上使用时十分便利。
使用时,先将掺药擂上,如嫌黏得不多,可将药线在小膏药中抽勒一下(将药线夹在膏药中),使它满身药肉,然后擂药即多了。第二步,将尾部拆散,弯成“丁”字形,避免进入脓腔内而没法拔出。最后将头部插入脓腔窦道中。
此外,还有一种特长型的绞丝型药线,长达尺余。临用时要长要短,可以自由剪取。使用固然方便,但不为临床家所乐用。因为它有三大缺点:其一,粗细不能适当地配合其长度;其二,软而不硬;其三,没有“头”部,只有两个尾巴,插入时一遇液体,尾部马上便分裂成“丫”字形,不但不易插入,而且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