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纯性咽炎

急性单纯性咽炎

急性单纯性咽炎,传统名称为风热喉痹。中医对咽喉,名虽分而实难分,故常统称之为喉。所以许多咽病,其名称都称喉。

最早的咽炎,在《内经》中就已出现,之后又有不少名称如嗌痛、喉痹、喉痹嗌肿、嗌肿喉痹、嗌肿、咽喉不利、咽喉肿痛、咽痛、喉风、喉闭等。

明代以《窦氏疮疡经验全书》(注:世人一直把此书作为宋代作品,经过有力考证,是明代著作。详见《新中医药杂志》1955年6月号干祖望“窦汉卿考”及同年《中华医史杂志》第3号干祖望“窦汉卿文摘”)谈咽喉病最为详细,并添增了许多名称如风热喉症、酒毒喉痹、风毒喉痹、风热喉痹、阴毒喉痹、哑瘴喉风、弄舌喉风、喉肿、缠喉风、脚跟喉风、伤寒喉闭,从此以后喉科名称演变开始混乱,可说是始作俑者。

清初,因喉科专业书的大量刊行,所以光怪陆离的名称也相应而来,如紧喉、锁喉风、淡红喉风、单喉风、塞喉风、欠舌风、叉喉风、咽疮风、鱼口风、搭颊风、下喉风、阳证喉痹、喉痹热风、喉丹、伤寒喉闭、风热喉丹、表里喉痛。此外,还有烂喉痹、烂喉风、帘珠喉等,更为临床上所常用者。

1975年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五官科学》的“咽痹”,虽然在当时也被少数人指责为“不伦不类”,但是相当科学的。但是1980年版的《中医耳鼻喉科学》又改用了“喉痹”。

中医对咽炎(包括慢性的)的命名,诚如1960年第一版《中医喉科学讲义》所谓“喉痹”这一名称,首见于《内经》,是指咽喉肿痛。后世引申为多种疾病的总名。又谓“喉风”这一名称,在文献里有不同含义。的确,在喉痹或喉风病种里也包括咽、喉甚至气管的疾病。

本病为咽部黏膜的急性炎症,但有时淋巴组织也常被侵及,常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它可以原发,也可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之后。

一般多发于冬、春两季,男性发病率较多于女性。发生于儿童者,较成人严重。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如风雷火电,故曰喉风。一般成人以局部症状为突出,小儿则以全身症状为显著。

初起全身不适,凛寒,头痛,口渴,食欲锐减,甚至恶心呕吐,便闭,溺赤,体温可升至38℃左右,甚至高达40℃。小儿则可以出现抽搐。如无并发症,一般3~4天即可衰退,6~7天恢复正常。

局部感觉,干燥毛涩或有胀感及烧灼感,也有痒感而因痒致咳。之后,以疼痛为主,在空咽时更明显,甚至其痛可以沁及两耳深处,有时更可放射到颈部,转旋为之不利。所以就有“锁喉”“叉喉”等名称。如黏液潴积于喉咽部,则更加重阻塞感及咳嗽。

如其波及喉部,则声音嘶哑。喉部也有干燥、毛涩、灼热等种种不适感。或有咳嗽,咳时常常感到喉下的气管也有刮痛。始为干咳,或呈痉挛性咳嗽,常在夜间加剧。随着分泌物的增多而可以咳出,咳出后片刻之间稍感舒服。

局部检查,咽部充血水肿,其色艳红。因外侧壁咽腭弓的黏膜肿胀充血而突出如皱襞。软腭及扁桃体也红肿。有时悬雍垂水肿下垂,软腭松弛无力。严重者可于咽后壁及扁桃体的表面发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此外,鼻腔、鼻咽部及喉部也可出现炎性病变。检查颈部,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且有压痛。

应详细查验白细胞,以免把粒细胞缺乏性咽峡炎放过。在儿童,更当注意可能为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

【病因病机】

风寒:《喉科家训》论述“客寒挟风,传袭(手)太阴”。

风热毒:《诸病源候论·喉痛候》论述“喉痛者,风热毒,客于其间故也……热乘其肺而搏咽喉,故令喉痛也。”

风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咽喉病证治(附哽)》论述“诸脏热则肿,寒则缩,皆使喉闭,风燥亦然。”

脾胃热:《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五论述“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

痰与火:《喉科紫珍集》论述“风热感于膈间,或过食炙煿厚味,以致火动痰生。”

风痰:《咽喉经验秘传》论述“因君相二火上攻,致风痰壅塞于咽喉。”

风热痰:《包氏喉科家宝》论述“喉痹,属热、属痰、属风”。

阴阳失调:《素问·阴阳别论》论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一阴一阳”,自王冰第一个人解释为“一阴者为心主之脉,一阳者谓三焦之脉也”。马莳认为“一阴者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之脉也”。张志聪又疏注谓“一阴一阳者,厥阴少阳也”。三大家就已见解分歧,直到后来各家更是众说纷纭,争鸣而成悬案。其实十分易解,《汉书·息夫躬传》的“心结愲兮伤肝”,结者乱也。阴阳一乱,当然百病丛生,喉痹仅仅是百病中的一病而已。这“一阴一阳”的“阴阳”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平阳秘”的“阴阳”完全相同。

一般常见的规律,初期大多以风寒为多。若平时肺经积热或寒化为热之后,即属于风热。都是邪在肺卫。

若邪盛壅结传里或胃经向有郁热,证即以实热为主。平时湿重或嗜好膏粱肥腻酒类者,则痰因火煽而易生易涌。素体肥胖者,痰证更为多见。

更有风、热、痰三者相互鼓煽,风煽热炽,热助风威,火为生痰之本,痰亦因热盛而更多,痰火相搏,更促使风势旋沸者,那是最为严重的了。

【辨证论治】

风寒与风热:初起浮邪在表,除咽喉疼痛外,都有寒热、头痛、肢体倦怠、咳嗽等。

凡风寒见证,凛寒严重,发热一般,头痛在额部,鼻塞,咳嗽,声浊,无汗或少汗,口干喜温饮。局检,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但不太红艳。舌苔薄白,脉浮紧。

凡风热见证,发热重而寒轻,甚至没有寒感,咳呛痰黄而稠,口干多饮,饮料求凉拒热,大便干结,小溲黄赤。局检,黏膜充血严重,也可能出现黄白色丘状渗出物,有时口中发出臭气。脉数、大、有力,舌苔薄黄,质红。

肺胃实热:咽喉疼痛剧烈,吞咽不利,比风热型的严重。高热头痛,口干狂饮求凉水,大便秘结,小便量少色赤。局部检查,咽峡黏膜充血严重,甚至出现义膜,口臭。脉实有力,舌苔黄腻糙,甚至干而灰黑。

风热夹痰:主症大多如上,但痰涎特多,喉头辘辘有声不绝,且有严重堵塞感。局检,咽黏膜充血,也有伴以轻度水肿。脉多滑数,舌苔润滑白腻。

按语:干祖望认为,急性咽炎多由风、热、痰所致。如咽喉作痒疼痛,黏膜充血是风热。其中痒重而痛轻,黏膜充血较轻则为风重于热;若痒轻而痛重,黏膜充血也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则为热重于风。黏膜充血且有肿胀,并有咽哽声嘶哑则为风热痰证。【参考文献:徐轩.干祖望临床辨证特点及思路[J].中医杂志,1997(7):406-407.】

·内治·

风寒:治以疏风散邪,解表利咽,常用代表方轻型的有六味汤之类,严重的有荆防败毒散之类,去人参。常用药:荆芥、薄荷、蝉蜕、羌活、前胡、柴胡、桔梗、甘草。

风热:法取疏风清热、消炎利咽法,常用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之类。常用药:桑叶、菊花、桔梗、金银花、连翘、芦根、荆芥、薄荷、竹叶。

以上不论辛温解表也好,辛凉解表也好,都应加入苦杏仁、象贝母、天竺黄等消痰药,才能取得治疗急性咽炎的全面疗效。因之张宗良的六味汤(见《喉科指掌》卷二)就应运而出,至今作为急性咽炎的常规处方。但笔者认为其方中还缺清热、化痰之药,应加金银花、连翘、山栀子的清热解毒,加象贝母、莱菔子以化痰。

实热:当清热利咽,常用代表方有清咽利膈汤之类。常用药:黄芩、山栀子、连翘、薄荷、金银花、玄参、大黄、重楼、桔梗、甘草。如有大便闭结,加玄明粉、大黄,以通便的作用而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

风热夹痰:当取疏风清热、化痰利咽法,常用代表方可取麻杏石甘汤合六味汤,并应加重化痰药。如在小儿加服鲜竹沥及天竺黄,成人则加天竺黄、胆南星、白芥子、莱菔子之类。此外,六神丸也可取用。服法10岁以上,每次10粒,每天2~3次;10岁以下,每岁1粒,依年龄追增,但对体弱儿童,不宜足量。孕妇忌服。

按语:对于急性咽炎,干祖望总不离乎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三法。疏风散邪主要用于急性咽炎初起,邪在肺卫者,选方用药宜酌情偏于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剂,并辅以祛风、利咽之品。清热解毒法用于肺胃热毒为患的咽喉病,代表方如银翘散等,临床上尚须据热毒壅盛程度不同,而把握清热解毒之品的力度。化痰消肿法一般多用于火热炎上,炼津成痰,痰涎结聚于咽喉,阻遏气机之候。方药多以清肺化痰之品,常佐射干苦寒直折,以达清热消肿利咽喉之目的。寒痰、湿热为患者,可用胆南星、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等温燥之药。【参考文献:徐静,胡晓燕.干祖望治疗咽病5法[J].中医杂志,1996,37(1):31.】

此外,干祖望常运用白虎汤治疗急性咽炎外无风邪表证而有热者,其临床多表现为口中有臭气,口干喜饮,伴以灼热、烟熏、异物感,大便偏干。局检咽黏膜弥漫性充血,色泽红艳,脉大、实、数有力,苔黄或灰而干。干祖望认为急性咽喉炎纵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为无虚有实者。故凡主诉为严重的疼痛、烧灼感,干燥求饮,水温求凉,或作痒,大便秘结,脉正常,苔薄黄;局部检查示弥漫性充血,但不一定严重,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网状散布的患者多属实候,实于湿热内滞,栀子柏皮汤可当之。【参考文献:干祖望.张仲景方在耳鼻喉科病的运用[J].福建中医药,1989(5):9-11.】

·外治·

喉科的外用喷药,在某一学派里占有主要位置,内服药反而作为辅助治法,甚至可有可无。这一学派的创业者为江苏省无锡市尤氏。

一般在普通的情况下,常用“卯字号”吹药。水肿严重者用“通用消肿散”。痰涎过多者,用“申字号”吹药。

吹法用喷粉器,每天3~4次。喷吹之后,在咽部应保留数分钟,当然保留时间愈长愈好。口水涎液,应外吐而不能吞咽下去。

妊娠者,禁用含有冰片的各种喷药。因冰片有香窜作用,可导致流产。

针刺两手的少商、商阳穴,刺后宜出血,故而取用三棱针为合适。每天1次。刺后两手在1小时内不宜下水。

【预防与护理】

1.一般预后良好,但婴幼儿较差,对婴幼儿患者,要加倍注意。

2.要求卧床休息,避风。

3.忌进一切辛辣、海鲜、发物及高脂食品、甜食。

4.多饮开水及流质饮料。

5.认真进行咽部喷药和及时服药。

6.切忌进服甜味药物,尤其是在初期,否则后患无穷。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喉源性咳嗽或发音嘶哑。因为滋补药多甜味,本症系表邪为患,力求宣泄,现在取用甜味药,必然遏邪难泄,终致浮邪愈遏而愈深,于是邪伏肺经而困兽于中。

【医案】

郑某,男,28岁。1995年4月8日初诊。江宁镇小学。

患者感冒第二天,开始恶寒头痛,鼻塞咽痛,吃过感冒冲剂,似乎好些。但咽头疼痛加重,而且粗糙毛涩,十分难受,吞咽困难。痰多能豁。口渴多饮,溲赤,大便干。今天起不想吃饭。

检查:咽峡弥漫性充血,扁桃体(±)。舌苔薄白,脉数,体温37.3℃。

医案:时邪袭肺,循经上犯咽喉。急性咽炎,常见病也。常规处理,用《喉科指掌》六味汤应付。

处 方:

荆芥6g  防风6g  薄荷后下6g

僵蚕10g  桔梗6g  苦杏仁10g

象贝母10g  马勃3g  天竺黄6g

甘草3g 3剂煎服

二诊1995年4月12日。药后得微汗。头痛、恶寒、鼻塞三症消失。新添咳嗽,痰仍多,色黄。大便日圊一次,基本已正常,赤色小便已淡化。咽痛明显减轻。

检查:咽峡充血,淡化许多。舌苔薄,脉平。

医案:风邪一撤,咽炎当然转折后期而倾向好转之途。咳嗽虽添而实则人身自卫之祛邪动作。乘胜利之师,击败军之余孽。

处方:

桑叶6g  炒牛蒡10g  金银花10g

菊花10g  苦杏仁10g  象贝母10g

紫苏子10g  玄参10g  桔梗6g

甘草3g 5剂煎服

三诊1995年4月17日。咽已不痛,一切已恢复正常。

检查:咽(-),舌苔薄,脉平。

医案:病去身安,恢复常态,事可弗药。但如加扫尾,当然更策万全。

处方:

桑叶6g  金银花10g  菊花10g

连翘6g  苦杏仁10g  象贝母10g

玄参10g  竹叶10g  甘草3g

3剂煎服

按语:喉痹之病因不外有三,即风寒外袭、风热外犯、肺胃热盛;病机为邪毒搏结于咽,咽关不利。对于风寒之证,治疗上予以疏风散寒,干祖望喜用六味汤(荆芥、防风、僵蚕、薄荷、桔梗、甘草);风热之证,则选用常规方剂桑菊饮或银翘散疏风清热;肺胃热盛证属于比较严重的证候,可由外邪失治或误治,热邪里传或者过食辛辣肥甘,痰热内生转化而来,治疗上予以清泻肺胃,消肿利咽,选用清咽利膈汤加减。而干祖望认为无论是风寒、风热还是肺胃热盛,急性咽炎均可见咽黏膜充血、水肿等痰证表现,都应在选方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祛痰药,如苦杏仁、象贝母、天竺黄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急性咽炎的最佳效果。

这例病为急性单纯性咽炎,为常见病、多发病,系咽炎中最轻病种。干祖望认为该病“辨证不难,无须慎思明辨,处方用药,也不必费尽心机,常用方常用药应付,也无不有效”。这句话其实体现了干祖望对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独到理解,他自己称之为“固定安排,灵活运用”。所谓固定安排,指的是在辨证、理法层面,即已认识到了某“证”,就不能随意更改,只有无条件的遵守。比如急性单纯性咽炎辨证有风热、风寒、肺胃热盛、风热挟痰等,本例医案初诊时,通过病史资料其证辨为风寒,这就是固定安排。当然如果病情继续发展,由风寒转为风热或其他证型,但在就诊的那一个时刻证型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即是同病异治的思想)。灵活运用,指的是在论治、方药层面,即确定了风寒这个证,就可以通过疏风散寒法来治疗,只要具有这一功用的方药皆可为用,如果同时伴有风寒的其他疾病,也同样用疏散风寒的办法(即异病同治)。

另外,干祖望有一个治疗喉病的十六字口诀,为“先锋解表,把守四关,虚扶险劫,脾肾先衰”。其“先锋解表”的含义,即是治疗一切喉病的开始均可用解表的办法。本例也充分遵循了这一思路来进行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