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咽管阻塞

耳咽管阻塞

耳咽管为沟通鼓室与咽腔的通道。虽然此管常处于闭合状态,但在吞咽、呵欠、喷嚏及捏鼻鼓气之际,可以暂时开放而得以畅通片刻,用以平衡鼓室内外气压的相差。一旦阻塞,使中耳鼓室气体得不到补充,造成负压,于是就使中耳有憋气、堵塞、听力下降、自声增强等一切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不舒适感。

耳咽管阻塞一症,古人往往把它划归于“暴聋”“气闭”“气雍耳聋”等病种里。例如《卫生宝鉴·耳中诸病并方》的“耳内气满”,《世医得效方·耳病》的“气雍耳聋”,《明医杂著·耳鸣如蝉》的“耳中为鸣,郁甚则雍闭矣”,《疡科选粹》的“气闭耳聋”,《类证治裁·耳证论治》的“气闭猝聋”等,但以《罗氏会约医镜》的“耳闭”一名,最为中医界所乐用。故中医定此病名为耳闭、气壅耳聋。

本病可分急性、慢性两种,慢性耳咽管阻塞基本就是卡他性中耳炎或其初期。这里讨论的为急性,所以也称急性耳咽管阻塞。

【临床表现】

一般常产生耳内堵塞憋气、胀闷感,听力障碍,属于传导性聋。有时在擤鼻涕或喷嚏时的短时间里改善片刻。同时还可能出现耳鸣,自声增强。患者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像空谷回声一样,故《寓意草·面论大司马王岵翁公祖耳鸣用方大意》描写为“外入之声,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

检查所见,鼓膜内陷,锤骨后皱襞及锤骨短突显露,光锥阔度减少或移位或消失。音叉测验,韦伯试验偏病侧。纯音测听可见气骨导分离。声导抗检查可见中耳鼓室图呈C型曲线。

【病因病机】

风寒乱其营卫:《景岳全书·耳证》论述“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

气结:《景岳全书·耳证》论述“或因恚怒,或因忧郁,气有所结而然”。

肺受火烁:《温热经纬·疫证条辨·二十四》论述“肺金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

肺经风热,痰涎闭郁:《医学读书记·耳聋治肺鼻塞治心》论述“肺经风热痰涎闭郁之症,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

风入于脑:《幼幼集成·耳病证治》论述“有忽然气塞耳聋,此由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经。”

邪袭肺经,循经上犯:致清窍蒙垢而不空不清,难纳外来音响。所以《景岳全书·耳证》中强

调“治宜顺气,气顺心舒而闭自开也”。

【辨证论治】

心虽寄窍于耳,肾虽开窍于耳,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与肺气联系,诚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耳论附》所谓“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总之,中医学说本来就是于“固定安排,灵活应用”八个字中求真谛。所以本病完全属于气之闭,气出于肺,故也为肺经之病。因之很多是在伤风感冒,邪不宣泄,循经直犯笼葱所致。

·内治·

主要以宣泻肺经伏邪为主。《幼幼集成·耳病证治》强调“宜疏风消火”,确有其指导意义。

在常用方中,偏于风寒者,取荆防败毒散之类。常用药:荆芥、防风、桔梗、枳壳、柴胡、川芎、陈皮、路路通、茯苓、防己等。偏于风热者,取桑菊饮或银翘散之类。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桔梗、金银花、连翘、大贝母、苦杏仁、芦根、牛蒡子等。如其肺经蕴伏之邪较深者,三拗汤加石菖蒲、路路通、葛根、蝉蜕等。

·外治·

如配合吹张,则疗效更佳。一般一天一次或两次。

考吹张一法,最早出于《灵枢·刺节真邪篇》:“夫发矇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以手坚按其两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马莳注谓:“以手坚按两鼻之窍,而急偃其声,倾则声必应于耳也。”张志聪也谓:“神气之通于七窍也,朦者耳无听闻,上窍之不通也……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其耳中之针,是耳窍与鼻窍口窍之相通也。”“偃”,乃停止呼吸而努力屏气之谓。《类经·刺有五节》中更注谓:“此验声之法也。”可知当时就已明了凭吹张时耳中的有声与无声以探测耳咽管的通畅与否。尽管当时不知道耳咽管为何物,但“耳窍与鼻窍口窍之相通也”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

之后,明代《保生秘要》卷三:“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清代《疡医大全·正面耳颏部耳聋门主方》:“耳聋诸药不效,唯静坐,闭气一口,捏住鼻头。早晚如此一月,气行即通。”则说得更为具体了。

【预防与护理】

1.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病中,可以经常自行“捏鼻吹张法”,每天至少一次。也可做耳周按摩及导引。

3.涕奇多时如使用吞咽吹张法或导管吹张法,则必须注意以下三点:①鼻腔有急性炎症或脓,忌做。②吹张过程中需要耐心细致,动作要轻。遇有鼻中隔偏曲,妨碍导管插入时,可改用弯端较长的导管,由对侧鼻腔进行吹张。③吹气时捏球送气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吹破鼓膜。

4.可行鼓膜按摩法,患者以手指在外耳道口反复塞紧、放松,利用外耳道内的气流活动,使鼓膜内外活动。

【医案】

·案一·

周某,男,50岁,1991年7月2月初诊。民航局。

两耳堵塞,右重左轻,已有半年。听力无异常,自声增强。鼻亦欠通畅。

检查:两鼓膜俱有瘢痕收缩样改变。舌薄苔,脉细。

医案:听宫阻塞,查无异常。脉舌相参,诚恐气怯阳潜而致。取益气升阳法。好在血压偏低,更觉合适。

处方:

柴胡3g  升麻3g  石菖蒲3g

路路通10g  党参10g  白术6g

山药10g  益智仁10g  百合10g

丹参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7月16日。进药10剂,两耳憋气,仍在半塞之中。头昏沉及头皮发麻,自声增强,两目迷糊等症,依然蹒踞不去。而且口中作苦而干,多饮喜凉。舌薄黄苔,脉平。

医案:此番裁方,强调化浊。

处方:

藿香10g  佩兰10g  白术6g

茯苓10g  升麻3g  葛根6g

石菖蒲3g  车前子10g  防己6g

六一散包15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7月23日。又进7剂,仍然无效,一切症状依然。舌薄黄苔有腻感,脉细。

医案:初诊益气升清以“无效”定论;复诊升清化浊亦以“败北”告终。如此时令,如此脉苔,如此症情,尚难以常规(指益肾法)应付。再宗《杂病广要·诸气论》之“唯在一气耳”应付。再做一次周旋。

处方:

乌药6g  木香3g  石菖蒲3g

枳壳6g  青皮6g  防己6g

蝉蜕3g  大腹皮10g  路路通10g

六一散包15g 7剂煎服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五官九窍,皆为清阳之官,不耐邪气停滞。如有风寒湿燥火诸邪停留五官,蒙蔽清窍,在耳可表现为耳痛、耳聋、耳鸣、耳闭耳胀等。本案患者听宫堵塞,咽鼓管功能异常,耳内胀闷感明显,经查无明显器质性异常,自需在气机上入手,气机失常可有气滞、气逆、气陷等多种表现,干祖望首先考虑清阳不升,气陷为祸。首诊以升举清阳为主,用升麻、柴胡升举清阳,石菖蒲、路路通化湿通窍,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资升提之源,山药、益智仁仿缩泉丸意,以聚积精气,全方考虑升清通窍,奈何见效不显。二诊以化浊阴为主,重用藿香、佩兰,又铩羽而归,可见辨证用药之难,三诊以乌药、木香行滞气,青皮破积气,枳壳、蝉蜕升降周身之气,更以大腹皮、路路通、防己、滑石等利水泄浊,以期气行水散,清阳自升之功。

本案历经三诊,初诊、二诊见效不显,三诊考《杂病广要》治法,仍从升清降浊着手,疗效不得而知。干祖望本着客观的精神,尊重事实,绝不粉饰以夸大疗效。本案虽然前两次诊治效果不佳,一来病程较长,非一周能见效,二来升清降浊,需有疗程,恐药量未及。

·案二·

秦某,女,34岁,1991年10月22日初诊。金湖县。

两耳憋气,两鬓作胀,两眶胀而视物模糊,头脑昏沉,齿龈作胀且衄,共有两个多月。纳谷不香,失眠主在上床入睡之时,多梦,胸闷失畅,经来退后,全身疲乏无力,畏寒多汗。舌薄白苔,舌质有紫气,脉来沉细而弦。

医案:肝阳上亢,脾气中衰,《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所谓“木乘土”迹近于斯。治当柔肝益脾。至于齿衄与失眠,不必另作处理,盖脾土一健,摄血有权而自安也。

处方:

柴胡3g  白芍6g  白蒺藜10g

菊花10g  茯苓10g  山药10g

太子参10g  六曲10g  陈皮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咽鼓管阻塞产生耳内胀闷、阻塞感,听力下降,虽属中医“耳聋”范畴,但与一般的感音神经性聋有区别。干祖望将本病病因分为:风寒乱营卫、气结、肺受火烁、肺经风热痰涎郁闭、风入脑髓、邪袭肺经循经上犯。由于肾开窍于耳,故耳聋常常责之于肾虚,干祖望认为咽鼓管阻塞引起的耳聋,多伴有肺经的症状,故应从肺气不宣论治。此即王孟英《温热经纬》卷四所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外感之邪,蒙蔽茏葱,治宜先取宣泻肺经伏邪。若偏于风寒,用荆防败毒散;偏于风热,用桑菊饮或银翘散;若肺经蕴伏邪气较深,用三拗汤加石菖蒲、路路通、葛根、蝉蜕等。

考《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络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胆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鬓、眼眶、头部之疾可责之肝胆,肝胆失常,则易克脾土,而成纳差、失眠、乏力诸症,治以柔肝益脾。方中白芍补肝体而柴胡达肝用,白蒺藜、菊花平肝火,而人参、茯苓、山药健脾土,更以六曲消食、陈皮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土安木和之功,俾脾健而诸症自痊。

·案三·

田某,男,汉族,34岁,已婚,职员,山东沂水邮局。2005年6月13日初诊。

双耳闭塞伴鸣响十个月,去年8月初出现梅尼埃病症状,经治眩晕消失。双耳闷十个多月,捏鼻鼓气后稍有好转,双耳鸣为持续性,阴雨天加重。双耳闭塞以右侧为甚,伴以鸣响。外耳道烧灼、钝痛不适。

检查:双耳道正常,鼓膜完整,混浊,光锥轻度移位。舌体红,薄白苔。细脉。

医案:证属外感之邪,蒙蔽笼葱。先取宣泻肺经伏邪。

处方:

紫背浮萍3g  苦杏仁10g  甘草3g

荆芥6g  桑叶6g  青皮6g

路路通10g  石菖蒲3g  鸡苏散包30g

7剂煎服

其他治疗:捏鼻吹张每日2次。

嘱其加强体育锻炼,防感冒。

二诊2005年6月23日。药进10剂,双耳闭塞闷胀稍有好转,耳鸣亦有减轻。舌体红,薄白苔,细脉。药进三拗,闭塞耳鸣稍减,情出正常。

处方:

柴胡3g  当归尾10g  白芍6g

茯苓10g  白术6g  红花3g

桃仁10g  落得打10g  路路通10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从去年8月出现梅尼埃病症状后,一直有耳鸣及耳闭,从其捏鼻鼓气后稍有好转看来,应该是咽鼓管功能不良。干祖望认为证属外感之邪,蒙蔽笼葱。取宣散肺经伏邪。方中紫背浮萍、苦杏仁、甘草仿三拗汤意,因当时药房缺麻黄,故以紫背浮萍代之,恰好时值六月中旬,即将进入盛夏季,古人云:“夏日多香薷,冬月多麻黄”。因夏季出汗多,再用麻黄宣发,出汗更甚,故用紫背浮萍来代替麻黄,使之宣肺而不发汗,解表而不伤正。患者正当盛年,又是齐鲁人物,体格健壮,气血充和,故可专事解表而无杞人之忧,干祖望曾撰写过一篇《缺药与代药》的文章,里面介绍了代药的常识,有兴趣的读者可翻阅《干祖望医话》,方中除三拗汤外,荆芥、桑叶疏风散邪,青皮理气解郁,石菖蒲、路路通开窍聪耳,鸡苏散组成为滑石、薄荷、甘草,有疏散和清利之效。并嘱咐患者捏鼻吹张,捏鼻吹张在临床很有实用价值,虽然得到畅通的时间稍纵即逝,但是能够让鼓室在瞬息之间得到新鲜空气的补充,吹张法早在《灵枢》中就有记载,不过正式的记载见于明代《保生秘要》:“定息以坐,塞兑,以肺肠两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然有声。行之二三日,通窍为度。”吹张法在目前临床仍十分常用。整个治疗思路以宣发肺经伏邪为要,并予以自我测试,观察疗效,更兼嘱咐患者加强体质锻炼,考虑到药虽各有所用,究是草木无情,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需自身培护正气,以抗外邪。

二诊肺经之伏邪已解,不可过用宣散,徒开腠理,戕伤正气。即以疏肝活血健脾搜风之品善后调理,柴胡疏肝理气,白芍、当归尾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燥湿健脾,桃仁、红花、落得打活血祛瘀,路路通开窍聪耳。诸般调护,俾正胜邪自去,邪去正自安。确实体现了干祖望在攻邪与调护矛盾转换过程中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