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即是高锦庭氏所称的虚火耳痈。
急、慢性之间的区别划分,除病变及症状之外,患病的时日也是一个重要依据。急性炎症后2~3个月(也有人认为只要6~8周)而尚未痊愈者,则归入慢性病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但经常反复发作,脓水浸淫,影响生活,而且更影响听力,使学习、工作都受累不浅。更不幸的祸起萧蔷随时随地可以引起险恶的并发症。本病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在学龄儿童中。依据病变的程度、性质,可分为普通型、顽固型与恶疮型三者,也有分为单纯型、骨疡型与胆脂瘤型三者。《疡科心得集》的内耳痈相当于单纯型,虚火耳痈相当于骨疡与胆脂瘤两型。在习惯上前二者称为良性,后一种称为恶性。但此三型也可先后发生在同一病例中。
【临床表现】
普通型
本型相当于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称黏膜型,其病变仅在黏膜,多数由急性转化而来。
一般症状,它的病程就是在静止期与发作期中交替进行。静止期中,中耳黏膜呈粉红色,不粗糙,无肉芽或角化病灶。检查所见,中耳比较干燥。鼓膜穿孔大多在紧张部。感染发作期,则黏膜水肿充血,分泌物增多。
不管在静止时或发作期,听力稍有减退,都为传导性聋,一般纯听力丧失为10~15分贝。
二者的分泌物都为无臭气的黏液性,可以拉似丝状样。穿孔大的可以见到耳咽管的上端开口,同时也可以见到锤骨柄暴露或腐蚀。
顽疴型
本型相当于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
它常由坏死性中耳炎导致,炎症重,病程长,病变区广而深,常破坏骨壁和听骨。外耳道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听力障碍比较严重,早期为传导性聋,但病程一长,则进而为混合性聋。
检查所见,穿孔多在鼓膜边缘或为无边的大穿孔。如尚有残余的鼓膜,则变质增厚。通过穿孔可看到鼓岬上或鼓室隐窝有肉芽组织或息肉样赘物。这种赘物,可以阻塞通道影响引流。乳突X线片示,除密度增加外,鼓窦区可见扩大或骨质破坏,因此本型最易引起并发症,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恶疮型
本型相当于胆脂瘤型,特点是伴有胆脂瘤的同时存在。它可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这里讨论的为继发性。
此型是经受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腐蚀,外耳道上皮通过鼓膜的穿孔,长入中鼓室、上鼓室、鼓窦及乳突腔内,以后上皮脱落、聚积成团,中心腐败分解变性,体积日渐增大,压迫和侵蚀邻近骨质。此虽不是恶性肿瘤,可是危害性和严重性不亚于恶性肿瘤,常可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之中医习惯性地称为恶疮型。
它的症状是,脓性分泌物臭而腥,但量很少。常伴阵发性眩晕,特别在头位急速旋转时、肿物突然压迫耳轮和耳屏时或突然用力擤鼻时,更加严重。有时出现面瘫,嘴向健侧斜偏。一受时邪新感,则诸症更加厉害。听力严重丧失。
检查所见,常发现鼓膜松弛部隐性穿孔,多有污秽物覆盖,故检查前必须清除。若大穿孔者,可见鼓室有肉芽组织,鼓室隐窝可见瘤体。用卷棉籽可擦出很臭的灰白色胆脂瘤鳞片。如加以冲洗,则水中可见鳞状上皮和胆固醇组织。
乳突X线片示,有边缘整齐、圆形的胆脂瘤空洞。
本病很容易与慢性肉芽性鼓膜炎、中耳恶性肿瘤相混淆。不过前者病变仅局限于鼓膜,后者触之极易出血。应做活体组织检查鉴定。
【病因病机】
肾衰劳伤气血:《诸病源候论·耳候》论述“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
肾气有余,积热上冲:《冯氏锦囊秘录·儿科耳病》论述“实热者何?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
湿浊停积:《诸病源候论·耳候》论述“水湿停积,搏于血气”。
余邪不彻,直犯聋葱:《温热经纬·疫证条辨》论述“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者职是故也”。
胃湿与肝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耳疳》论述“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热毒:《普济方·耳门》论述“热乘虚而入于耳……热气聚则生脓汁”。
小儿胎热:《外科大成·耳疳》论述“小儿胎热,或洗浴入水”。
风热:《外科真诠·耳痈》论述“风热者,内服加减消毒散加丹皮”。
阴虚阳亢:《外科症治秘诀·耳痈》论述“虚者乃阴亏阳亢”。
暑风:《外证医案汇编·耳疡》(第33案)论述“质阴虚,挟受暑风”。
肝风化火:《谦益斋外得医案·耳痈》论述“肝风易动,化火上逆,阻络伤营,耳痈成脓”。
真阴耗竭、相火亢盛:《疡医大全·耳痈门主论》论述“非醇酒炙煿,即怒火遏郁,更有色欲过甚,真阴耗竭,相火亢盛”。
临床实况,在一般情况下,以辨病为依据。特殊情况,则在辨病基础上结合辨证。大体上是这样:
普通型:大多为脾气中衰,气血两虚,故《保婴撮要·耳症》中把“耳出脓水”强调为“素虚羸”“精血不足”。
顽疴型:大多为肾虚火旺,故《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称为“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甚而发”。
恶疮型:大多由于肾虚火旺进一步发展,成为“因肝胆怒火遏郁”(引《疡科心得集》语)而致。
【辨证论治】
普通型:脾气中衰,气血两虚,故而长期流脓,无法干涸。因气血不足,故脓不稠厚而清稀,有时色白黏如胶状牵丝。因无热毒存在,所以脓无气味,有则一如抹布样霉味者。另一特点是一经感冒伤风,必然急性发作,但又因正气不足而容易感冒,这说明正气一衰,卫气必然不固,卫气失藩篱之职,故而时感外邪,也无力抵御。局部的残余鼓膜和鼓室内黏膜色淡不红,因为它外无实热之火,内无君火、相火。同时也无明显痒痛,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急性发作时例外)。舌质可能偏淡,也可肥胖而嫩,有齿印,苔薄。脉多濡细而弱。
顽疴型:病程必然缠绵旷日。因有相火内燃,故而脓有臭味。肾经一虚,听力自然下降。因无邪,所以无自声增强。全身症状及脉舌,可出现肾虚火旺的表现,脉象弦细,舌质偏红少津等。
恶疮型:肝为将军之官,性急善怒,故而耳多疼痛,痛可侵及头脑。肝火内焚,故而脓量不多,这是水被火烁而涸。同时臭气浓郁而难闻,“五臭”中肝为臊臭,臊臭相当现代的尸臭。肝属风木,故而常有眩晕,而且情绪也易激动发怒。脉弦,舌质红瘦,薄黄苔。
·内治·
凡脾气中衰,气血两虚者,当补脾益气,气血双补。常用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参苓白术散、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都可择宜取用。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茯苓、山药、当归、白芍、薏苡仁、陈皮等。
凡肾虚火旺者,当滋阴降火,常用代表方有知柏地黄汤(丸)、大补阴丸之类。常用药:知母、黄柏、生地黄、熟地黄、龟甲、茯苓、泽泻等。
凡肝胆郁火所致,可从清肝胆入手,常用代表方有柴胡清肝汤之类。常用药:柴胡、山栀子、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夏枯草、白芍、当归、黄柏等。但胆脂瘤型骨质已破坏,绝非内服药可以解决。应该手术治疗,切勿贻误治疗时机。
如上面所言“此三型可以先后发生在同一病例中”,所以各种治法与方药也应择宜选用,并非某型用某法。何况还有并发症、兼证等错综复杂的实况,更非一方一药所能应付。应考虑西医的手术或一部分外治方法,这才符合实情。
在急性发作期间,可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处理。
·外治·
凡普通型和顽疴型,宜于保守治疗,有些外用药品可供取用。恶疮型绝对不应保守治疗,宜手术处理,否则养虎遗患,后害无穷!
干祖望不太主张重用外用药物,因为水剂则反使潮润而更难干燥,粉剂则与分泌物灰尘、脱屑等混合,形成脓痂,影响引流,如胶结成块,反成异物。既难以清洁,更阻塞引流,需使“邪有出路”。
如其主张外用药者,可用核桃油。制法:核桃仁研烂,榨油去渣。每100毫升加冰片4g。但贮藏时间,不能超过3周。用法,先清洁耳道,然后滴入1~2滴,每天2~3次。
如有肉芽增生,可吹冰矾散。用法,先予清洁外耳道,用少量粉末喷入,每天1~3次。但特别注意的是当下次清除时,以见不到上次喷入的残留药粉为是。
单纯的鼓膜穿孔,在不发作期间(需连续干燥百天以上),耳咽管通畅良好者,可以考虑做鼓膜修补术。
发现胆脂瘤,则宜手术清除。
【预防与护理】
1.患有本病者,最好做鼓膜修补术。如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做此手术者,可常服补中益气丸以补气固卫,预防感冒和急性发作。
2.如患感冒、伤风、咳嗽、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
要积极治疗。
3.平时擤涕时不能用力。
4.注意防止水液侵入耳中,患病时禁止游泳、潜水,同时洗澡尤其是沐浴、理发、雨中行走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外耳道。在婴儿要注意防止其眼泪、鼻涕、口水等流入耳朵里。
5.对婴儿要采取正确的哺乳姿势,即授乳时将婴儿取头高位授乳,切忌横位授乳。
6.禁止乱挖耳朵。
7.注意加强营养。
8.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9.切勿乱用外用药。
10.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不宜温度过高。
11.急性发作时,参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与护理”。
【医案】
·案一·
刘某,女,26岁。1992年1月10日初诊。南京手表厂。
童年时右乳突曾做乳突根治术,但渗液不涸,竟为十七八年之久。分泌物为脓性样黄色。有较浓的臭味,偶有血迹。失听,鸣声多样(有高有低),头痛域在右侧。左耳听力下降,偶有轻度眩晕。
检查:右耳手术后潮湿不干,未见充血,左鼓膜严重内陷已不成为卵圆形,中央有钙化点两块,标志消失,舌薄苔,脉细。
医案:术后分泌难涸,可宗《外科理例》之“溃疡首重脾胃”论治,头痛之作,良以痛域在于少阳之故,治可顾及柔肝。可取参苓白术合逍遥。左耳貌似未予兼顾,但疏肝益脾之剂,定能余护共享及之矣。
处方: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焦薏仁10g 山药10g 柴胡3g
当归10g 白蒺藜10g 菊花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2月21日。上方累进21剂,杂乱无章的多种耳鸣已减少、减轻。唯存沸水样之鸣,病耳脓无,左耳反而有分泌物,头痛轻而眩晕作。
检查:两外耳俱干燥。舌薄苔,脉细。
医案:邪去身安,正充邪避,斯言殊合本症。仍步原方,继续调理。
处方: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白蒺藜10g 山药10g 当归10g
菊花10g 制首乌10g 川芎3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4月3日。上药进14剂,鸣声又减轻一些,鸣声为沸水待开之际,头痛在枕部,像有一根筋牵掣着。左侧咽部有异物感,颈部及四肢肌肉抽筋感。
检查:两耳干燥,舌薄苔,脉细。
医案:益气柔肝,十分恰当,但补诉综合则似处方太崇于气,而忽略于血矣。改八珍。
处方: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鸡血藤10g 山药10g 当归10g
白芍6g 宣木瓜10g 丹参10g
白蒺藜10g 7剂煎服
按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称之为“脓耳”。干祖望对本病的治疗,主张一是认真清除耳道脓性分泌物、洁净耳道,二是外用药直达病所,三是辨证论治求本。辨证论治除全身辨证外,还重视局部辨证。他治本病,对脓液黄稠而有气味者,认为多为肝胆湿热,常以龙胆泻肝汤化裁;对长期流少量稀薄脓液者,认为属外科的疮疡范畴,为脾土虚衰,从脾论治,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之类;对虽无脓液溢出,但查见中耳腔潮湿长期不干,穿孔的鼓膜不能生长者,多用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之类治之。
本案患者幼年乳突手术而致病,有头痛、听力下降、眩晕等诸多症状,干祖望早年曾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对“溃疡首重脾胃”有深刻的认识,认为该患者的脓液可从脾论治,脾主运化水液,脾失健运则水湿滞留,败精枯槁酿脓生祸,故初诊处以参苓白术散合逍遥散加减,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柴胡、菊花、白蒺藜疏肝柔肝,当归和血,甘草调中。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安,正充邪避。二诊时以原方或效,稍事增损,大法如前。三诊病情又有好转,投石问路,已中肯綮,干祖望步迹前发,由气及血,改用八珍汤化裁,稍参鸡血藤、丹参活血,因为血不利则为水,活血有利于败精的排泄。
另外,干祖望在治疗本病时很重视闻分泌物的气味,凡无明显臭气者,大多为轻症。凡黄稠而有气味者,认为肝胆尚有湿热;臭甚而脓少者,考虑胆脂瘤;味腥者,为寒为虚;抹布味者,实证有湿,虚证为寒。
·案二·
刘某,女,32岁。1991年8月30日初诊。南京电力局。
先右后左耳病二十多年,有时淌水流脓,或有疼痛。每年有2~3次急性发作。同时伴以听力下降和耳鸣。鸣声为持续性,音调不高,音量一般。不急性发作时诸症稍轻。现在为急性发作的后期。脓溢比前几天减少。
检查:右耳鼓膜大穿孔,鼓室尚干净、潮润;左鼓膜混浊,标志消失。中央有一钙化点。且有菲薄感,未见明显穿孔。舌薄腻,滑润苔,底映紫气,舌质淡白,脉濡。
医案:耳虽隶属于肾,但时临长夏,脉舌提示湿浊内停,不能“刻舟求剑”执泥书本。应取渗湿化浊,稍参益气升清。
处方:
升麻3g 太子参10g 苍术6g
川黄柏3g 茯苓10g 夏枯草10g
陈皮6g 六一散包15g 5剂煎服
二诊1991年9月5日。上诊之后,脓水告涸,但为时无几,再度潮润而外溢,至今仍难干燥。无疼痛,听力似乎好些,耳内憋气及耳鸣仍然存在。鸣声音调高而音量大,对外来噪声感到很不舒服。全身无力。
检查:双耳同上诊。舌薄苔,脉细。
医案:内湿难彻,浊逼听宫,虽常规有六味、左慈,但总感治肾不及治脾。取异功散加味,佐以升清。
处方: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6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陈皮6g
川黄柏3g 夏枯草10g 菊花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一般认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6~8周未愈,即提示病变已转为慢性,需要坚持治疗。本病以长期持续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案患者罹患脓耳二十余年,病属顽疴,就诊时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耳鸣,检查见右耳鼓膜大穿孔,鼓室尚干净、潮润;左鼓膜混浊,标志消失。中央有一钙化点,未见明显穿孔。舌薄腻,滑润苔,底映紫气,舌质淡白,脉濡。四诊合参,干祖望辨为湿浊内停,取渗湿化浊,稍参益气升清。他反对“刻舟求剑”、生搬硬套,因为临床病种波谲云诡,变化莫测,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时”拟定治法。时值长夏,江南多湿邪。故干祖望治耳以治湿,取太子参、茯苓、苍术健脾燥湿,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湿,执掌中州,脾气健旺可令湿邪速去,六一散清暑利湿,为时令用药,陈皮理气化湿,气滞则湿阻,气顺则湿化,升麻升举清气,五官为清空之窍,不容芥蒂,有赖清气充盈,夏枯草、黄柏清热排脓以治标,苍术和黄柏二味又是二妙丸,干祖望在遇到鼓膜穿孔病人时每常取用。二诊时症状有所缓解,但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方出入,加白术燥湿健脾,葛根升清聪耳,菊花清肝泻火。可惜后来未收集到该患者继续复诊的资料,疗效难以明确,但是本案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要学习干祖望的力破窠臼,灵活用药。
·案三·
陈某,男,51岁。1991年10月25日初诊。南京大学。
病发轫于十年之前。左耳大衄,当时诊断为“肉芽”,做手术而愈。1984年两度大衄,治疗而痊,第三次在初夏又大衄,从此血止而渗液,至今未涸,时多时少。最近分泌物少些,但作痒,听力下降。
检查:左鼓膜未见明显穿孔,混浊,标志不清。舌薄苔,脉平。
医案:前医之药,恰到好处。应作曹随。唯以性而言对症,以量而言,远似未及。今改水药。
处方:
龙胆草3g 山栀子10g 柴胡3g
当归10g 夏枯草10g 川黄柏3g
苍术6g 薏苡仁10g 苦丁茶10g
山药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8日。药已进服7剂。分泌物少些,左耳作胀,有时还有些痒,偶有针刺感。
检查:左鼓膜混浊,隐性穿孔在前上方,尚干燥,口舌薄苔,脉平。
医案:水剂龙胆泻肝,获效也感满意。脓积中耳,虽然引流特殊,但其理符于外科,宗外科处理。
处方:
金银花10g 川黄柏3g 菊花10g
地丁10g 重楼10g 苍术6g
陈皮6g 半夏10g 土贝母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11月22日。又进7剂无疗效。分泌物未见减少,仍有胀感,胀甚则有沉甸感,偶尔针刺感仍然。
检查:耳部检查同上诊。舌薄苔,脉平偏细。
医案:取清肝有效于前,不能以清肝有效于后,盖病程进展,证有不同,刻舟求剑,事难允许。取用二妙加味,更味同嚼蜡。以理推揆,分泌之物,总是败津腐液产物,二妙无效,良以治标而未及其本。治本之药可取培土健脾,以控制分泌。若分泌物有时出现锈色,则稍参清解。
处方:
党参10g 升麻3g 白术6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10g
山药10g 金银花10g 地丁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四诊1991年12月10日。六君加升提药之后,脓液已少,痒也不多。一贯耳内之胀难除(过去一胀即有脓,这次胀而无脓)。左侧颈部有紧张感,伴有胀痛。
检查:左耳同上诊,干燥。舌薄白苔,脉平。
医案:渗液得扶正而涸敛,症属于虚。刻下左颈牵制,已投石有路,酌取四物。
处方:
升麻3g 党参10g 白术6g
鸡血藤10g 茯苓10g 陈皮6g
当归10g 络石藤10g 白芍6g
丹参10g 7剂煎服
五诊1992年1月17日。药已进21剂,脓涸干燥期竟然达匝月之久,为过去所未有,唯左颈之胀改善不多。
检查:耳内已干燥。舌薄苔,脉平。
医案:对症之药,不宜更张,只能深入。左颈牵制,迟迟难去。似可酌改一二。
处方:
升麻3g 党参10g 紫河车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怀山药10g 地丁10g 枳壳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是一例由于左耳大出血而导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十年内三度大出血,血止后则有渗液作痒伴听力下降。虽然舌脉不能印证肝火,但干祖望根据临证经验和局部检查情况还是辨为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栀子、夏枯草、苦丁茶清肝泻火,柴胡疏肝,当归和血,黄柏、苍术、薏苡仁是三妙丸,清热燥湿,又配以山药益气健脾,升清聪耳。诸药相合,共奏清利肝胆湿热、排脓开窍聪耳之功。二诊时获效满意,干祖望认为清肝法可用于一时而不可用一世,有考虑其排脓引流的缘故,改用外科常用的二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然而三诊时疗效并不满意,病症悉如以往,此时干祖望认识到二诊方药无效,是治标而未及其本。分泌之物,总是败津腐液产物,脾主运化水湿,治本之药可取培土健脾,以控制分泌。若分泌物有时出现锈色,则稍参清解。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方中六君子益气健脾,化痰祛浊,山药助君药健脾,升麻升提清气,酌配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以治其标。标本同治后,症状得到改善,脓液已少,痒也不多,但患者补诉颈部有紧张及胀痛感,此是津液输布失常,血脉运行不畅而失于濡养之故,继用四君子健脾益气,升麻升举清气,陈皮理气止痛,当归、白芍、鸡血藤、丹参养血活血,改善颈部症状。络石藤一味,乍看费解,其实是干祖望的经验用药,他认为对于颈部、耳部的病症,络石藤是一味很好的引经药,可引药直达病所。五诊时患者的耳部症状已接近消失,耳朵数月未曾流脓,对症之药,不宜更张,只能深入,仍取用四君子汤加味。
本案是一份比较完整的门诊病程记录,辗转五诊,终以痊愈告终,虽然颈部仍有些牵制,未免白璧微瑕,美中不足,但脓耳顽症已克,体现了中医随证而治的卓绝之处。
·案四·
姚某,女,30岁。初诊1997年12月26日。
左耳流脓色黄牵丝,初起于五年之前,当时疼痛严重,经治疗而“愈”,干燥无恙。时越两年之后,再度又流脓,虽然也能干燥,但从此起,时隔半年,即流脓发作一次,至今如此。今天此刻,适在流脓与待干燥时期的恢复期中。疼痛已无,有些痒感,听力自感正常,无耳鸣,无堵塞。
检查:左鼓膜中央型巨大穿孔,鼓室尚干燥,外耳道干燥,舌薄苔,脉平。
医案:鼓膜洞穿,每年发作两次。刻又进入干燥阶段,但难免急发重来,今拟填补正气,使百日干燥,可以炼石而补火,俾获一劳而永逸。
处方:
党参10g 茯苓10g 山药10g
薏苡仁10g 当归10g 丹参10g
川黄柏6g 苍术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干祖望把慢脓耳的辨证分为三型,即普通型、顽疴型、恶疮型。普通型多属脾气中衰,气血虚弱所致,治宜补脾益气,气血双补,方取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顽疴型病程缠绵旷日,肾虚而相火内燃,治当滋阴降火,方取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恶疮型多因肝胆火郁,内灼阴液所致,方取柴胡清肝汤等。普通型、顽疴型,宜保守治疗为主,恶疮型当手术处理,外用滴耳可取用核桃仁取油100毫升,加入冰片4g。
中医素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说。本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每半年即发作一次,难免有正气不足之嫌,刻下缓解之际,正是扶正之大好时机。处方以党参、山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薏苡仁、苍术化湿,黄柏清热化湿,乃缓时治本之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外疡实从内发”观点。且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水湿,脓液即为败津,所以干祖望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发作,多从脾胃着手,配合二妙,兼清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