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名称

第三章 历代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名称

《灵枢·经脉篇》:“若乎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首先提出了“解剖”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解剖方面则没有什么进展。这主要由于数千年来《孝经》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封建的“全受全归”思想的影响。在古代做尸体解剖者甚至要被处以极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些笼统而朦胧的资料遗留下来,也是寥寥无几了。在我们耳鼻咽喉口腔方面更少得可怜。仅仅有:

《灵枢·肠胃篇》:“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灵枢·肠胃篇》:“口广二寸半。”

《灵枢·肠胃篇》:“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灵枢·肠胃篇》:“咽门重十两、广二寸,至胃长一尺六寸。”

《难经·四十二难》:“喉咙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欧希范五脏图》:“喉中有窍……一食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考《欧希范五脏图》成书于1045年,比欧洲的《人体的构造》早500年。

解剖资料虽然很少,但解剖名称则相当丰富,原因是文献的量多。但另一个原因是古人交流不多,于是“各自为政”自由题名,这样则难免给后学者带来了许多不方便。为此,不能不分别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