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胚胎的面部最早发生于第一鳃弓及鼻窦突,这种认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清楚起来。祖国医学在东汉时代已初步认识到这点。成书于东汉时代的《汉书》,在杨雄传里有过这样的记载:“有周氏之婵嫣,或鼻祖于汾阳。”原注解释:“鼻,始也。”明代张自烈《正字通》中更加明确地说:“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曰鼻祖。”《望诊遵经》也有“天气氤氲,万物化生,男女构精,五官先生鼻”之说。鼻子是胚胎发生过程中最早的器官,国外在19世纪才清楚。
【呼吸】
《素问·五脏别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普济方·鼻门》:“肺为气之主,通窍于鼻。鼻者清气出入之道路也。阴阳升降,气血和平,则一呼一吸荣卫行焉。”
这里说明,呼吸是鼻的主要职责。其呼吸所以能安静均匀者,乃由于机体的阴平阳秘、气血的调和之故。至于呼吸的学说,《灵枢·邪客篇》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灵枢·动输篇》也谓:“其清气上注于肺,脉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嗅觉】
《素问·脉度》:“肺气通于鼻,脉和则鼻知香臭矣。”
《难经·四十难》:“心主嗅。”
鼻为肺窍,所以嗅觉的产生,全赖于“肺气之调和”。心者,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们的一切感觉,在中医理论中“心”的作用,一部分相当于大脑,所以心经有病,当然也能扰乱嗅觉了。诚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心不明,则十二官危”。造成肺气不和或君主(心)不明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共鸣】
《灵枢·忧恚无言论》:“人之鼻洞……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故重言也。”
重言,固然可理解为口吃,但这里根据上下文语气,显然是失去共鸣的阻塞性鼻音,是发音重浊。所以这里对鼻与共鸣的关系,已言之颇详了。
【加温作用与加润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肺恶寒。”试问恶寒之肺,在冷气突然吸入时,怎能承受得起?所以主要依赖鼻窍的加温作用。对此,《格致余论》中解释得十分清楚:“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到面鼻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因之,我们可以知道,鼻腔的血流丰富,头面之阳气旺盛,正是利用这二者而把冷气加温。
肺既恶寒,亦更恶燥。考机体所有的津液,都是脾气化生的精微,脾把这种精液上输于肺,肺则利用其“肺朝百脉”的功能,灌输于开窍之鼻,用这津液来加润于鼻腔,扫尽一切燥气。
【对外邪有过滤作用】
《医学准绳六要》:“大气弱,不能上冲,浊气得以擅权。”根据本书作者张三锡理论,只要自身的大气充沛,外邪浊恶之气即无法假道于鼻窍而入侵擅权了。至于《杂病源流犀烛》的“常去鼻中毛,谓神气出入之门户也”的办法,那是违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