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传统名称为伤风、感冒,但并非流行性感冒。它是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部分。发病时,常并发咽、喉及气管等呼吸道炎症。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为最多。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没有并发症,一周左右可自愈。其发病率较高,具有传染性。一般好发于1~4岁的儿童。婴儿及老人较少。

《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实则鼽窒”中的“鼽”,是急性鼻炎最早的名称。

鼽字的解释,最早见于《释名》,谓“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高诱注《淮南子》的鼽窒,也谓“鼻不通也”。之后,又有鼻鼽、鼻窒、窒塞等名称。《丹溪心法》称为鼻不通。直到《类证治裁》《顾氏医镜》等书,即直呼为伤风。

【临床表现】

潜伏期:《类证治裁·伤风》论述“虚邪贼风,阳先变之,风邪伤卫”,正是指这个时期。这是在感染后1~3天。鼻腔内有不适感,全身不舒服和食欲减退。

发作初期:《顾氏医镜·伤风》“恶风发热,鼻塞打嚏,鼻流清涕,痰嗽或头痛(轻者眉棱骨痛)”的描写,正是指这个阶段。鼻腔检查,可见黏膜充血,鼻甲水肿,有分泌物。

发作中期:《寿世保元·四时感冒》中“头痛,壮热恶寒,痰涎咳嗽,鼻塞,身重”的描写,正是中期的症状,也是处在高潮时期。因为在初期1~2天后,出现鼻塞,流淌大量水样鼻涕。常伴有咽部疼痛,发热壮热。这种壮热一般常在38℃左右,小儿可达39℃以上。同时头痛头重,四肢酸楚,腰腿沉重。发音呈阻塞性鼻音,故《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谓之“鼻流清涕,其声嘎,其言响如从瓮中出”,《医碥·伤风寒》也有“壅塞鼻中,故声出重浊”,这都是强调阻塞性鼻音和自声增强。鼻腔检查,可见黏膜充血,鼻甲肥大,甚至充盈满腔,鼻道的浆液性分泌物也极多。此期可持续1~2天。

发作后期:鼻塞更甚,甚至依赖口腔来代替呼吸,鼻涕由浆液性变为黏液性或脓性,精神极度疲乏。

恢复期:无并发症,则鼻塞减退,涕量减少,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张聿青医案·风温·谢右二诊》对这一阶段的描写是“疏泄肺胃,得汗甚畅,邪从汗出,热势大减”。不过此时也容易并发鼻窦炎及咽疾、气管炎等,所以《张聿青医案》接下去又谓“然炉烟虽熄,余烬未消”。

免疫期:一般在炎症消失后一个月左右,不会再发生同样的疾病,此为免疫期。此后过了这个时间,免疫力逐渐消失。《钟道生医案·鼻鼽》谓之:“邪去正充,已臻佳境,月圆月缺,确保平安。”

血象检查:在发作期殊有价值。一般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由细菌引起者,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俱可增高。

小儿常较成人严重,其特点是倦怠无神,食欲明显不振,有时发生呕吐、腹泻,甚至高热惊厥,鼻塞严重而致吮乳困难。这种情况大多在发作的中期、后期达到高峰。

【病因病机】

风寒学说:《类证治裁·伤风》的“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顾氏医镜·伤风》认为“伤风,肺先受之”。因肺开窍于鼻,故这种风寒的反映,首先表现于鼻。

风热学说:《类证治裁》又认为“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这是寒化为热,但更多的是直接感热而致。

卫气不固:《证治汇补·伤风章》论述“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这种情况在临床殊为多见。这型病例往往是在疲劳过度、营养不良、天气骤变下,即使最轻微的感寒受冷,也可以感冒,故《成方便读·补中益气汤·注》认为“中气不足,营卫衰弱,易感风寒”。

现在临床上所见,也为风寒、风热与卫气不固三者。

风寒: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一经气候突变,寒暖失常,起居失慎,同时人体腠理不密,卫气失藩篱之职,于是风邪寒气即乘隙袭肺。风寒袭肺,即循经上犯而病及于鼻。

风热:腠理不密,风寒既能入侵,风热也未尝不可以侵袭,这是风热之因。更有风寒之邪,以种种原因而化热,也是风热,其病理机制也完全与风寒相同。

卫虚:卫气一虚,即失去其藩篱捍卫御邪之职,所以即使细小微邪,也不经一抗而直中人体。

总之,本病的风寒、风热与卫虚学说,古今一体。

【辨证论治】

属于风寒者,多见于冬季及初春。表现为鼻塞声浊,流清涕,多喷嚏,恶寒发热,少汗或无汗,头痛,身痛,喉痒或咳嗽,痰少而清,舌苔薄白,脉浮或紧。局部检查,黏膜苍白,鼻甲水肿,分泌物呈浆液性。

属于风热者,多见于春末、秋季或夏天(在夏天者,沪语称热伤风)。发热,不恶寒或微恶风寒,有汗,鼻塞,头痛,咳嗽,痰多黄稠,口干而渴,喜凉饮。检查所见,咽黏膜多充血,鼻黏膜正常或充血,鼻甲肥大,分泌物多为黄色而稠者,舌苔薄黄,脉浮数。

属于卫气不固者,四季均可发生。唯一特点为平时容易感冒,不论疲劳、稍感受凉等即发作。甚至第一次感冒方才退消,第二、第三次即接踵而至,中间竟然没有免疫期。检查所见,局部无明显变化,黏膜大多偏于苍白。分泌物性质不定。脉多细软,舌苔薄白。

·内治·

风寒型:治法当疏散风寒,常用方重者为荆防败毒散,轻者六味汤,也可用加减辛夷散。这三方作用基本相同。常用药:荆芥、防风、白芷、紫苏叶、桔梗、辛夷、苍耳子、柴胡、前胡等。

风热型:治法当辛凉解表,常用代表方有桑菊饮或银翘散之类。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金银花、竹叶、芦根、桔梗、鱼腥草等。

卫虚型:在表证严重时,宗风寒、风热处理。一待表证消失或始终没有表证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同用。常用药:防风、白术、黄芪、柴胡、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等。

·外治·

鼻塞严重者,可用醋与水各半,煎沸。用牛皮纸做成漏斗型的罩子,大口扣在药上,小口罩在鼻子上,吸入蒸汽,每天2~3次。

鼻部按摩,每天3~4次,每次5~10分钟。

用葱白液滴鼻。葱白液制法:将葱白打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的葱白汁溶液,即成。

针刺:取穴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每次选用2~3穴,强刺激。每天1次。

【预防与护理】

1.在感冒流行时,可用大核桃两个,取肉,切成细屑,加白糖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趁热饮服核桃与汤。此法每天2~3次,易为小儿所接受。

2.居处常开窗,使居室多接受阳光的照射,保持空气流通。

3.加强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使正气充沛,以抵抗外邪的侵入。

4.在疾病流行时,小儿禁止到商场、戏院、公园等公共场所。

5.在疾病流行之际,出门要戴口罩。多吃大葱、大蒜、生姜等有预防作用。

6.去除上呼吸道的病灶,积极治疗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病。

7.有病者与健康人之间,应进行隔离。

8.病者应多卧床休息。卧室宜温暖明亮,多开窗户,但应避免直接吹风及强烈阳光直射。

9.禁食辛辣、烟、酒、水族鱼腥食物,可多吃水果。

10.感冒流行期间,卧室内可通过食醋熏蒸来消毒。

11.在发病期间,必须强调正确的擤涕方法。使鼻腔内分泌物的充分擤出,以免通过耳咽管而窜入耳中。

12.分泌物的处理,最好消毒或焚毁。

13.如在严冬,可以多做日光浴。

【医案】

·案一·

范某,男,14岁。1996年3月19日初诊。

患者一向涕多,不黄。两周前感冒,引起急性发作,刻下感冒愈而鼻病难瘥,涕量奇多,有黄有白,通气不能顺畅,晨起咽干。

检查:鼻中隔严重向左偏斜,左腔狭窄,黏膜充血,稍有浆液性分泌物潴留,咽后壁淋巴滤泡严重增生,舌苔薄,脉平。

医案:鼻病一“体”一“用”,前者鼻中隔偏斜,本非药物可以匡正,后者肺气滞热而然,至于咽炎,似乎反居主流,两症同治取清肺肃喉手法。

处方:

桑白皮10g  黄芩6g  辛夷10g

苍耳子10g  芦根30g  玄参10g

沙参10g  麦冬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为慢性鼻炎急性发作,当以急性鼻炎处理。感冒之后,鼻塞不通,鼻流清涕者为风寒束肺,但鼻涕渐而转为白浊或黄稠,则由寒化热,热灼伤津,则咽干舌燥,虽鼻、咽同病,但事出同因,故治疗两相兼顾。桑白皮、黄芩、辛夷、苍耳子清肺通窍,芦根、玄参、沙参、麦冬生津润燥,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案二·

王某,男,29岁。1992年2月1日初诊。

伤风第三天,昨天起有寒热,头痛,恶寒,鼻塞不通,清涕淋下,稍有咳痰。

检查:鼻黏膜充血,两下甲肥大,鼻腔内有不少浆液性分泌物。咽峡及鼻黏膜轻度充血。体温37.8℃,舌苔薄白,脉浮数。

医案:急性鼻炎,乃伤风感冒之亚流,治以疏风解表,常规处理。

处方:

荆芥10g  防风6g  薄荷后下6g

桑叶6g  白芷6g  苦杏仁10g

浙贝母10g  玄参10g  桔梗6g

3剂煎服

外治:呋麻滴鼻液一支滴鼻,每日3~4次。休息3天。

1992年2月5日,恶寒消失,头痛接近消失,鼻子通气改善,涕量减小,有清白转为稠厚带黄。

检查:鼻腔接近正常,咽峡(-)。舌苔薄,脉平。

医案:外邪一撤,诸病去安,再扫残余,去疾务尽之意也。

处方:

桑叶6g  菊花10g  金银花10g

连翘6g  苦杏仁10g  陈皮6g

玄参10g  辛夷6g  白芷6g

甘草3g 3剂煎服

按语:急性鼻炎多发作较急,一般由外邪侵袭机体而发病,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如气候变化,寒温失常,起居不慎,或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袭肺,循经上犯于鼻而为病。如素体卫气虚弱,更易反复发作,胶着难愈。

本案患者伤风第三天前来就诊,从其症状看,属于发作中期,风寒侵袭而致病,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寒邪收引凝滞,故鼻塞不通;寒邪伏肺,肺失宣肃则咳嗽;肺失通调则清涕;寒邪入里化热,故咽峡及鼻黏膜充血。治以疏风散邪。方中荆芥、防风、白芷疏风散寒;薄荷、桑叶疏散风热;苦杏仁肃肺而平咳嗽;因黏液性分泌物多,而“败津枯槁皆属于痰”,故用贝母化痰;因咽峡充血,故用玄参、桔梗凉血化痰利咽。同时外用呋麻滴鼻液来改善鼻塞症状。3剂药后,患者基本病瘥,成功过渡到发作后期,但鼻涕由“清稀而白”转为“黏稠而黄”,此刻以热象为主,故治以疏风清热。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玄参凉血滋阴,以防疏散太过,苦杏仁肃肺止咳,白芷善医头面而治头痛,辛夷通鼻窍而改善鼻塞,甘草调和诸药。

本病有时常与感冒并发,也被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中医无论感冒或急性鼻炎,皆可随证而治,因为治证而非治病,对于急性鼻炎究竟是风热还是风寒,有时交错复杂,干祖望认为可通过观察鼻涕的色和质进行判断,白而清稀者必为风寒,黄而稠厚者必为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