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性咽喉异感症
癔性咽喉异感症,传统名称为梅核气,另外还有喉吤、咽中如有炙脔、喉节、回食单、甸气、梅核膈等病名。
【临床表现】
大多于无意中发现,既无全身性病变,更无前驱症状,唯感到喉头有异物感。诚如《诸病源候论·咽中如炙肉脔候》所谓“如有炙肉脔”,故而患者常咳嗽或做吞咽动作想排除它,但是症状不但没有减轻,鲠介之感反而愈加明显。这种异物感,往往在工作紧张时、熟睡时或专心于某一事情时,可以完全消失。一待空暇无事之际,则又明显起来,在疲劳或情绪不快时更重。当吞咽口涎、流汁、空咽时,感觉十分明显。但进食干饭、馒头、饼干等时,反而毫无感觉,通过顺利。很多患者十分担心是喉癌或食管癌,致思想包袱十分沉重。
本病女性多于男性,故《女科要旨》谓“男子间有之。”
检查可见无器质性病变,但多数病例的软腭反射常常迟钝、消失或过度敏感。
诊断本病,虽然并不困难,但切忌急下诊断。应该检查口腔、口咽、鼻咽和喉咽,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再检查淋巴结、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甲状腺有无异常,有何肿物。必要时拍颈椎片及茎突片食管钡透。若以上检查都无所发现,方可做出诊断。
【病因病机】
寒气:《女科经论·咽中证》论述“气为积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湿之气而凝结难移。妇人血分受寒,多积冷结气,最易得此病”。
风邪热气:《医方类聚》论述“风邪热气,搏于经络,蕴蓄不散,上攻于咽喉,故令咽喉中如有物妨闷也”。
痰气郁结:《诸病源候论·咽中如炙肉脔候》论述“此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
肝气:《临证指南医案》论述“肝气之逆,久之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变,不特胃当其冲矣”。
阴气不足,肾气上冲:《女科要旨》论述“阴气不足而肝反郁热,甚则结寒微动,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也”。
阴阳之气痞结:《女科百问·第二十八问·咽中状如梅核或如炙肉》论述“阴阳之气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
心理作用:《慎斋遗书》论述“妖本虚无,总由人心所致”。
脾虚:《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论述“饮食下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本病大多偏于实证,常见于临床者,一是六郁;二是痰气相凝,事实上也属于郁证,唯独偏重于痰郁与气郁二者;三是肝气失之条达,不论什么原因导致肝气郁逆,于是乘土犯胃,胃气失降,则咽喉部鲠介不舒;四是肝急脏躁。
本病预后良好,且无并发症与继发症。
【辨证论治】
经过详细检查,排除了其他病患后,即可考虑几种致病因素。局检很少有参考价值,主要依赖于全身症状。
凡六郁为因的,主要是以胸膺为主的痞闷不畅的感觉,加以叹息,可以苟安片刻。脉多沉涩,舌有腻苔,食欲不振,但无虚象。
凡痰气相凝者,舌苔白腻滑润,口干而不思饮水,胸膺不畅痞闷。脉多沉滑。
因于肝者,大多消化功能紊乱,善怒心烦,常有头眩、胸闷胁痛、泛酸厌食等,脉多弦劲。
来之于脏躁者,以更年期的女子为最多。常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于激动,反应不是过敏便是迟钝,善于胡思乱想。想得最多的为自己生了癌症。脉舌变化无一定规律。
六郁所致者,应取解结开郁法。常用代表方为越鞠丸。常用药:川芎、香附、苍术、山栀子、六曲、路路通、佛手、紫苏梗、广郁金。如重于痰郁者,重用化痰药。重于热郁者,重用清热药。重于食郁者,重用消食宽中药。
由于痰气相凝者,当行气开郁,取降逆化痰法,常用代表方有半夏厚朴汤。此方在《和剂局方》中加上大枣,改称四七汤,作用相同。为了加重消痰分量,可加胆南星、天竺黄、枳壳等药品。
由于肝气者,当疏肝理气,常用方有逍遥散。为加重疏肝分量,可加绿萼梅、九香虫等药品。
由于脏躁者,当缓肝润燥,首推甘麦大枣汤。也可用炒焦的麦芽(焦了有香味)代茶饮,长期服用,效果不差。讲究一些的,每次再加代代花七朵。
由于脾虚者,补脾不若健脾,健脾不若醒脾。因而在本证型中首重芳化,醒脾化浊,次佐扶土,益气生津。常用方有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常用药:太子参、陈皮、白术、茯苓、薏苡仁、焦山楂、藿香、佩兰。
此病,除药治之外,精神疗法也较重要。过去一个时期,曾经把所有患者定时约来医院座谈。开始让他们各自发言,互相介绍,不过都是各诉其苦。最后由掌握座谈会的医师予以总结及解释。这个办法自有其作用。每遇恐癌者,笔者首先说得喉癌、食管癌的如何恐怖,使患者投其所想而即可取得其信任。然后说出二者最有辨别的三个关键,问他“你是哪一种?”三个关键性鉴别点是:
1.癌症吃饭作梗,饮水空咽不梗。不是癌症则饮水梗,吃饭不梗。
2.一般癌症多为别人替他发现的,自己糊里糊涂不会知道。你这个癌,是谁发现的。
3.一得癌症,体重迅速下降,精神疲乏,必然产生消极思想,抱有“随他去”而索性不去考虑了。你体重下降不下降?精神好不好?是否天天在忧虑着?
这个方法,相当有效。因为一个恐癌症患者,对你正面说的大道理,他永远也不会接受。不管上述哪一个证,用麦芽30g、代代花15朵,天天泡茶作饮料,大有裨益。
【预防与护理】
1.详细解释,消除患者的顾虑。
2.饮食不能过饱,但不必忌口。
3.情绪不愉快时不要进食。
4.加重其工作量或让其出门游览,尽量不使患者独居一室而予以胡思乱想的机会。
5.多阅读有益的书报。
6.锻炼身体。
【医案】
·案一·
夏某,女,47岁,1991年11月27日初诊。林业大学。
1年前起喉头异物感,幸一度缓解平安。今年9月份以疲劳而再度发作,喉头似有物堵塞。咽有干感。经临凌乱而淋漓难净。低热,腰酸,胸膺痞闷,叹息苟安片刻。老年性失眠,纳便正常。
检查:咽(-)。舌薄苔,脉弦。
医案:更年疲乏,丧父情伤,糜集于一躯。六郁之证,哪得脱逃?取疏肝理气开郁一法。
处方:
柴胡3g 青皮6g 陈香橼6g
香附6g 六曲10g 紫苏梗10g
仙鹤草10g 甘草3g 小麦12g
大枣5枚 合欢皮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2月6日。喉头堵塞明显缓解,残留不多。咽干未润,求饮时喜温。低热已退,腰酸依然,胸闷稍稍舒服些,失眠俱在凌晨。消化不良,食后胃脘作胀,甚至泛酸不能进冷。
检查:咽(-)。舌薄苔,脉细。
医案:进越鞠,六郁虽开,但肝气未疏。一经侮土,脘胃难安,承原旨而开郁减灶,扶脾添筹。
处方:
柴胡3g 青皮6g 陈皮10g
陈香橼6g 木香3g 紫苏梗10g
白术6g 合欢皮6g 砂仁后下3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12月14日。又进7剂。喉头鲠介很轻,但添喉痒而咳,干亦未润,消化不良,有时脘部作胀。失眠已能酣睡,腰痛亦甚。舌薄苔,脉有弦意。
医案:诸症彼伏此起,可能期进更年,治再柔木和土。
处方:
柴胡3g 白芍6g 木香3g
砂仁后下3g 山楂10g 六曲10g
佛手6g 紫苏梗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1月9日。喉头异物感已稍改善。咽干极微,饮亦减少,胸闷还有一些。胃脘部有胀感,泛酸,背部游走性作痛,经常丘疹遍体出现。舌薄苔,脉有弦意。
医案:方取柔肝和胃,虽效不明显,但时值更年之扰。易辙更方,似无多大必须。
处方:
柴胡3g 白芍6g 紫苏梗10g
六曲10g 山楂10g 佛手6g
陈皮6g 陈香橼6g 枳壳6g
木香3g 焦谷芽12g 7剂煎服
按语:本病传统名为梅核气。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谓“咽中如有炙肉脔”。《喉科集腋·卷下·咽喉杂症》中对“炙脔”做了解释,曰“炙脔,干肉也。咽中贴贴,如有灸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病不因肠胃,故不碍饮食二便……”故而患者常作咳嗽或吞咽动作想排除,但是症状不但没有减轻,鲠介之感反而愈加明显。本病女性多于男性,故《女科要旨》谓“男子间有之”。许多人患此病后存在恐癌心理,思想沉重,致六郁更甚,症状愈加。干祖望认为本病大多偏于实证,常见于临床者,一是六郁,二是痰气相凝,三是肝气失之条达,四是肝急脏躁。常用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对症施之,疗效颇著。
本案患者正值更年,加之丧父之悲,情志不畅,胸膺痞闷,叹息频频,一派肝郁之象,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此其理也。肝气一郁,血行不畅,则经行凌乱,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咽喉部鲠介不舒。此证气郁较重,故选越鞠丸加减。初诊干祖望主用疏肝理气之法,用青皮、香附破气开郁,调达气机;用紫苏梗、香橼宽中理气;再合柴胡辛散之性,使厥阴风木得升,太阴肺金得降;加甘麦大枣汤补益肺胃,养心安神,加合欢皮解郁宁心安神,神曲健脾和胃,仙鹤草止血调经、补虚。二诊时郁结已开,故喉鲠渐轻,气郁一舒,昏沉立减。盖肝气横逆已久,木过乘土,脾土受伐,故运化无力,食后作胀。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干祖望益白术以补脾胃,然而毕竟本虚而标实,加木香、砂仁行气健脾除满,使补而不滞,并继续疏肝理气。三诊、四诊时患者喉鲠已大有改善,唯脾胃运化不佳,干祖望即撤去温燥破气之药,代以柔肝敛阴之白芍,加佛手、楂曲、谷麦芽疏肝健脾、消食和胃,诸症悉除。对于此病的变证,干祖望也有预见,此即叶天士所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胃性喜润降,得阴始安,所以干祖望对温燥药的运用特别小心谨慎,知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法,选用白芍、佛手等辛而不过散、温而不过燥之品,补益脾胃,于土中泻木。
·案二·
刘某,女,32岁。1991年6月28日初诊。南京。
喉病三四年来,频频急性发作,但骤发而骤愈,这番在去年4月开始,咽头疼痛,痰多如涌。满口黏糊,之后渐减轻,但喉头有异物感。纳食正常,干燥求饮喜冷水。大便干结,三四天一行。
检查:咽(-)。舌薄白苔,舌体胖,脉细。
医案:鲠介喉头,查无病变,梅核气也。理气化痰,开郁为治。
处方:
香附10g 苍术6g 川芎3g
六曲10g 紫苏梗10g 山楂10g
佛手6g 陈皮6g 瓜蒌仁10g
柏子仁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7月16日。药后大便已正常,痰减少,口中黏糊消失,痛亦减轻。但异物感及难言的不舒服仍然存在。
检查:咽峡稍感渐红。舌薄苔,边有齿痕,脉细。
医案:凭越鞠而诸恙减削,但偏香偏燥,总嫌矫枉过正。这番裁方,取其旨而磨其棱角。
处方:
香附6g 川芎3g 紫苏梗10g
广郁金6g 山楂10g 香橼6g
六曲10g 柏子仁10g 玄参10g
佛手6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8月6日。咽痛轻而新添痒感。痰则已少,仅仅偶尔几口。咽部常感粗糙,而有时还有黏糊感,不能多言。大便尚正常。小溲偶有赤黄。
检查:咽(-)。舌薄苔,脉细。
医案:证已由实转虚,方须舍攻取养。唯溺有赤意,清火药应入一二。
处方:
生地黄10g 竹叶10g 玄参10g
麦冬10g 天花粉10g 紫苏梗10g
佛手6g 天竺黄6g 百合10g
柏子仁10g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9月10日。服药未辍,痒感消失,痰量己正常,声音正常。但干燥较甚,求水以润,喜冷水。胸有闷感而不严重。饮食正常,唯多矢气,言多讲一些亦无妨。今天异物感很明显,溺仍黄。舌薄苔,脉平。
医案:纵然顽症,毕竟在稳步前进之中。此番处方,步迹原旨加重滋阴。
处方:
生地黄10g 木通3g 玄参10g
竹叶10g 麦冬10g 芦根30g
白茅根10g 紫苏梗6g 百合10g
柏子仁10g 7剂煎服
五诊1991年10月25日。此期中一度感冒,导致急性发作。刻下急发已痊,遗留咽头、口腔干燥。痰已无而日趋正常,但口中有黏腻之感。胸闷消失,言出其声不扬。
检查:咽(-)。舌薄苔,脉平偏细。
医案:痰涌及不耐多言,三顽已除其二,尚堪称庆。刻下口干咽燥。主在养阴。
处方:
生地黄10g 麦冬10g 玄参10g
石斛10g 天花粉10g 川黄柏3g
知母10g 桔梗6g 芦根30g
甘草3g 7剂煎服
六诊1991年12月20日。在此期间没有感冒,十多天没有吃药,干燥仍有,但较前改善。汗多,疼痛也远不及当初。痰已不多,但有稠黏感。唯大便干结,两三天一圊。多言之后也无多大影响。
检查:咽(-)。舌薄苔,脉细。
医案:来院六诊,时近半年,顽固之疾,已届覆杯时刻。虽近又失舒,辍药匝旬,固难辞其咎,但心理作用更不可排除。再予养阴,作扫尾之用。
处方:
生地黄10g 麦冬10g 玄参10g
郁李仁10g 石斛10g 天花粉10g
芦根30g 柏子仁10g 桔梗6g
太子参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按语:戴元礼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其中升、降的枢纽在于脾胃,变化的部位在于脾胃,传化的主要脏腑也是脾胃,可见六郁证的主要病位是在脾胃。这样理解,就与朱丹溪所说“凡郁皆在中焦”相吻合。六郁者,包括气、血、痰、火、湿、食之郁也。丹溪翁根据上述理论独创六郁之说,以越鞠丸一法统治六郁。一诊方中用香附治气,川芎治血,栀子清火,苍术治痰湿,神曲治食。干祖望认为,梅核气以实证居多,而无论何种郁证都以治气为要,何也?六郁之中,以气为主,气郁则升降不行,运化失常,可致血、痰、火、湿、食诸郁,故以本方治六郁之轻症,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中为君,佛手、陈皮、紫苏梗宽中健脾、疏肝行气为佐,使气机流畅,五郁得除,痰郁亦随之而解。患者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此为燥,加入瓜蒌仁、柏子仁润肠通便,亦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七服药尽,二诊大便已通,痰气略开,然气非辛散之品不能宣,痰非温热之药不能化,虽已见效,毕竟其人阴液素亏,恐矫枉过正。这番裁方,仍取越鞠之意而加入玄参以养阴生津。三诊患者咽喉干燥、痒感明显,干祖望根据《内经》所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认为此为虚火,需责之于肺胃。咽喉者,属肺胃两经,金虚则津液难以输布,土衰则缺乏造水之源,故此时实证已除大半,证由实转虚,干祖望用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黄)加百合以清热生津、养阴固金,淡竹叶、天竺黄清热化痰、泻虚火以除咽部黏腻之感。四诊患者咽喉症状好转,唯干燥较甚,此值秋燥当令,肺胃难润,胸闷溺黄是心热移肠,用导赤散清心育阴,导热下行,同时加重甘寒之清热生津之品。至五诊主症已除,顽痰已化,胸闷亦减,只遗留口腔、咽喉干燥,干祖望加入芦根、石斛养阴生津,甘草、桔梗开肺润喉,黄柏、知母苦寒之品资水清下焦之火,顾护肾阴。服药已瘥,辍药匝旬,患者大便干结,六诊时再予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扫尾。并嘱患者放宽心情,保持情绪舒畅。干祖望认为,治疗梅核气不可忽视心理治疗,患者常因心理因素而复发此病,《慎斋遗书》中便有“妖本虚无,总由人心所致”的记载。所谓妖,即指幻觉,为患者的一种心理因素。此病西医称咽喉神经官能症,本非器质性病变,故情志不舒、肝气不畅为引发本病的内因。元代朱丹溪将火证分为实火、虚火与郁火。谓火证“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而在本案中,干祖望明辨火证的类型,尊丹溪“实火可泻、虚火可补”治则,清心火,抑相火,资水养阴来降内伤之虚火,收到了显著疗效。
·案三·
刘某,女,39岁。1991年7月21日初诊。江南水泥厂。
喉头有痰样物附丽不舒已2年,不痛少痰,纳食时有些不舒服,冬重夏轻。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污红。会厌溪两侧有囊肿各1个。舌薄白苔,脉平。
医案:气滞则痰生,痰生则气更滞。喉部肿物全从痰气而来。取越鞠丸而独崇化痰理气之功。
处方:
香附6g 白术6g 川芎3g
天竺黄6g 山栀子10g 六曲10g
紫苏梗10g 莱菔子10g 麦冬10g
白芥子5g 5剂煎服
二诊1991年8月18日。药后痰样物附丽于喉部者已减轻。纳食时鲠介感变化不大。五六天前下糟牙齿痛胀。
检查:咽后壁充血消退,会厌溪中囊肿仍然。舌薄苔,脉细。
医案:咽症有所改变,但囊肿岿然不动。治当着重消痛。至于齿酸及双肩酸、颈掣者,良以贪凉而为贼风所侵耳。
处方:
香附6g 白术6g 川芎3g
天竺黄6g 紫苏梗10g 陈皮6g
防风6g 莱菔子10g 桑枝10g
鸡苏散包10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12月10日。喉头痰样物附丽鲠介者明显减轻,但一遇寒凉,诸恙又卷土重来。左侧牙痛己止,稍有酸、麻、胀感。
检查:咽(-),会厌溪囊肿无变化。舌薄苔,脉细。
医案:药进而诸恙俱减者,属外来之病;受凉而夙恙再作者,乃机体之虚。故而前者治而除之,今也固本以求稳定。当然固本而毋忘去病。
处方:
黄芪10g 白术6g 茯苓10g
绿豆衣10g 陈皮6g 紫苏子10g
百合10g 天竺黄6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2月14日。治后基本上痊愈。但近一旬又再度重来。左咽又阻塞,左颈作酸及牵制感,风吹之后,左侧头面不舒作痛。痰多似乎也在左侧。
检查:咽(-),会厌溪丰满感已收缩些。舌薄苔,脉细有缓意。
医案:迎春疲劳,过节恣食,加之生活节奏之特殊,致喉头异物感卷土重来。仍取客岁治法。
处方:
香附6g 川芎3g 山楂10g
六曲10g 紫苏梗10g 防风6g
羌活3g 天竺黄6g 佛手6g
桑叶6g 7剂煎服
按语:咽异感属中医学“梅核气”范畴。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肝与咽喉疾病关系密切。“百病生于气”,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气本无形,若因七情所伤致肝气郁结,郁则气滞,气聚则似有形而实无形。“怪病多由痰作祟”“脾为生痰之源”,肝郁日久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分有形与无形。无形之气与无形之痰,搏结于咽喉,故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似有物而实无物,所以不妨碍饮食的吞咽。总之,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肝郁气滞,气郁痰凝,痰气交阻。越鞠丸始载于《丹溪心法》,原方以行气解郁为功,主治气血痰火湿食所致的以气郁为主的郁证。全方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效。故本案干祖望取越鞠丸加减而行化痰理气之功。方中香附、川芎、紫苏梗理气开郁,使气机流畅则痰郁随之可解;白芥子、天竺黄化痰散结,祛痰郁而利咽开窍;莱菔子、神曲助脾胃运化而断生痰之源;“气有余,便是火”,故用栀子清肝以防气郁化火。二诊患者咽部症状减轻,但颈掣肩酸,为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干祖望加防风、桑枝、鸡苏散行祛风寒暑湿之功,继进7剂,患者鲠介感明显好转;但机体素亏,一遇寒凉,诸恙又卷土重来。三诊时患者诸症明显好转,故标本兼顾,治本为主,以生黄芪补气固表卫外,白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黄芪、白术相合共奏玉屏风散之义,顾护卫气,抵御外邪;绿豆衣和茯苓一疏一利解其表,继续理气化痰,药尽基本痊愈。后此病仍有复发,为春节饮食,起居不慎,仍取客岁治法,亦效若桴鼓。
·案四·
罗某,女,40岁。1991年10月31日初诊。中山大厦。
2年以来,喉头及鼻咽部异物感,逆吸或清嗓后有成块黏痰咯出。咯出后可以苟安一时。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两侧索肥大。舌薄苔,有朱点,脉细。
医案:慢性咽炎,症之轻者;喉之鲠介,亦可冠以梅核。主为痰气之累。治当消其痰顺其气,但对尚不瞩目之咽炎,亦不能不加关注。
处方:
生地黄10g 玄参10g 天竺黄6g
瓜蒌仁10g 沙参10g 麦冬10g
光杏仁10g 川贝母10g 佛手6g
紫苏子10g 7剂煎服
附简便方:天竺黄6g,玄参10g,焦麦芽10g。每日按此量泡茶饮。
按语:梅核气与慢性咽炎密切相关,本则医案中患者兼有咽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致咽喉干燥、异物感,亦是梅核气之证。干祖望对症分析,认为此为肺肾阴虚、肺怯金亏。肺虚则津液不能上承,咽喉干燥,气机不利则聚而成痰。治宜益肺生金,方取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之意,天竺黄、瓜蒌仁加重祛痰,苦杏仁、紫苏子合用一宣一降,调畅肺气。东垣论杏仁主于肺经之血,可宣肺除郁开溺。紫苏子配合苦杏仁二药皆入肺与大肠,有润肠通便之功,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效果更著。
对于本病的治疗,干祖望提倡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应使患者情绪舒畅,尽量消除对本病的恐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主张每天服药,服药对患者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可用焦麦芽代茶,以疏肝理气,男性患者可用代代花代茶,女性患者可用玫瑰花。因代代花偏入气分,玫瑰花偏入血分之故。如患者自觉症状较重,则可综合局部与全身情况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