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慢性皮肤病

三、慢性皮肤病

慢性病,不管它是原发的或继发的,必然经年累月,淹缠难愈,甚至终身不得根治。

它除了具备继发性中介症以外,还带来了“津枯血耗”的后果。而这个后果,又作为“新因”而反复产生新的“后果”。于是相互作用,反复刺激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一种。

津耗血枯→生燥→生热→生风→燥灼水分→津耗血枯。

此外,不论原始的什么因素造成气滞或血瘀,气滞还可以再生血瘀(-),血瘀也同样可以导致气滞。以后则互相刺激转化、环生。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气愈滞则血愈瘀,以致病变区皮肤也更失于润养而不仁。这是另一种。

还有津血并不枯耗,气血也不滞瘀,而长期病累者,那是属于慢性病中的实证了。乃湿热之邪留困血分,虽然为患已久,可是尚未清澈使然。这种“尚未清澈”,并非不在外泄,而是湿热正在不断地新生形成。一方面在外泄或清解,而另一方面新生的湿热正在机体中依然维持着原来的程度。不断产生的理由也很明白,湿郁久则化热,热郁久则成毒,毒在血分则血浊,血浊则不清而再生湿,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何怪乎久不得愈。因为湿为黏腻之邪,黏则必润,腻者必滋,在变化过程中虽热可以煎熬津液,而有黏腻的物质——“湿”来滋润,所以病程虽长而津液不伤。也就是视其为“实证”的根据。

从这里可以证明,慢性皮肤病的缠绵、顽固、难以治愈,是由于中介症群的恶性循环。这样恶性循环的体系有三个,即:①湿热的恶性循环;②燥、热(-)、风、伤津的恶性循环;③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

以下我们来讨论对上述三个恶性循环的处理,也就是对一切慢性皮肤病的内治方法。

(一)湿、热

对湿热交蒸而并未伤及津、血的处理较为单纯,不外是利湿、清热或利湿与清热同时并进。我们可以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二者同时兼顾。在取方中,当采用利湿清热剂。不过虽然津、血未伤,但久病的皮肤病,考虑对津血的保养,还是必要的,因此在利湿药中,应该以利湿而不伤津液为原则,所以燥湿药不宜沾唇。常用方有龙胆泻肝汤、猪苓散、加味大分清饮之类。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猪苓汤(《伤寒论》)、加味大分清饮(干祖望经验方)的方药组成与对照如下表。

(二)燥、热(-)、风、伤津

这个问题,应该从四个基本环节——燥、热(-)、风、伤津上来处理,因此内治也从这四方面着手。

1.润燥 津液、血液枯涸到一定程度时,则势必出现燥象。它的形成有两个方面:其一,为水分枯涸,真阴受伤,无以滋养;其二,为风的鼓煸和由风所产生的虚热、热(-)煎熬。因此我们一方面固然要用滋润剂来纠正,而另一方面要更积极地息灭内风和清退虚热。这样则既能滋润其枯槁,更能控制其枯槁的继续发展。常用方有消风散、养血润肤饮、活血润燥生津汤之类。

2.清热 这里的热,并非原发神型中介症的实火之热,而是继发性的虚火之热,在符号上是“热(-)”。它也是恶性循环中的主要中介症。它前面接受燥而形成自己,而以后又产生风以燥伤津液。故清热一法,也是切断其恶性循环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它不是实热,所以清化也切忌苦寒。盖苦寒药继于清凉作用的后面,便是生燥。而燥正是皮肤病的致病因素。所以《余听鸿诊余集》认为:“血燥生风,用利湿之品,利去一分湿,即伤其一分阴,湿愈利而血愈虚,血愈虚而风愈甚。”虽然余听鸿所指的为利湿,但其生燥的机制则相同。其用方有六味地黄汤、甘露饮之类。

3.息风 这里的风,是继发性的风,它是由血虚生热,热盛而生风。所以光凭风药来息灭它,则必愈息而愈炽。因为风药的本身就具有燥的作用。燥可以使水分消耗,而慢性皮肤病的风,恰恰是在燥的影响下产生的。若再用风药一燥,非但没有好处,而且会强化内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息风剂,必须参佐滋阴润燥之品,古人谓之润燥息风。常用方有地黄饮、当归饮子之类。

4.养血 其中以养血为最基本的方法。血生则津液也润,血旺津润,则一切的火,俱有水来涵润抑制,古人认为“水火既济”。一切因之而起的恶性循环也无法持续而中断,整个恶性循环体系也就崩溃了。一般常用方有四物汤、当归养血汤、神应养真丹之类。

消风散(《外科正宗》)、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活血润燥生津汤(《医方集解》)、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地黄饮(《医宗金鉴》)、当归饮子(《济生方》)、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当归养血汤(干祖望经验方)、神应养真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方药组成与对照如下表。

续表

根据以上处理原则,不难把这个恶性循环体系予以击破。

最后指出,处理这种病例,虽然好像把燥、热、风、伤津分开来,但事实上还是四位一体的“养液”法。因为养血固然不可否认是养液的基础,但所谓息风、清热、润燥三法,正是替养血创造条件,而且还可巩固养血的效果。

(三)气滞、血瘀

上面谈过,由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血行不畅,成为阴证之“瘀(-)”。而这种瘀(-),又足以阻滞气机的流行,继续产生气滞。这种血行不畅及气机阻滞,又自相因果,交替地相互作用,以致不畅者更不畅,阻滞者更阻滞。所以我们要处理这一个恶性循环,应当从行气、化瘀两方面着手或同时兼顾。行气常用方,有胡麻仁丸之类,用于急性的乌药顺气散也可采用。化瘀的瘀(-),不比瘀(+)的实证,因此应同时参以养血药品,常用方如通窍活血汤、化瘀润肤汤之类。唯通窍活血汤中麝香,则宜改用乳香和没药。

胡麻仁丸(《外科正宗》)、乌药顺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化瘀润肤汤(干祖望经验方)的方药组成与对照如下表。

总结起来,慢性皮肤病中虽然变化多端,中介症又复杂,但也不会超出此前所讲的三个恶性循环。在治疗上,“湿、热”一环,宜用消症法;此外两环俱为养液法,不过一环显著而一环隐晦一些而已。

(四)恶性皮肤病

恶性皮肤病,为癞、麻风一类的疾患。以其顽固难治,犹如岩症在外科病中一样的难治而称为恶疮一样。

内治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开始时,当解表通络。常用方有磨风丸、醉仙散、搜风顺气丸、追风散、万灵丹之类。

第二期:在颜面发生变形时期,则宜祛风逐毒。常用方有通天再造散、类聚祛风散、必圣散、苦参丸、换肤散、消风散之类。

第三期:为后期,主要应调补气血。当然,在可能的范围里,还是要抓住机会配以祛风解毒。常用方有何首乌酒、补气泻营汤之类。

磨风丸(《医宗金鉴》)、醉仙散(干祖望经验方)、搜风顺气丸(《校注妇人良方》)、追风散(《梅氏验方新编》)、万灵丸(《传信适用方》)、通天再造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类聚祛风散(干祖望经验方)、必圣散(《外科正宗》)、苦参丸(《疮疡经验全书》)、换肤散(干祖望经验方)、消风散(《外科正宗》)、何首乌酒(《疡医大全》)、补气泻营汤(干祖望经验方)的方药组成与对照如下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