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总述

治法总述

所谓内治,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因为任何疾病,总是病之于内而形之于外的。诚如陈士铎《洞天奥旨》一开卷就强调一切疾病“皆脏腑内毒,蕴结于中而发越于外也”。从这样一个整体观念出发,所以中医把内治一法视为最重要的一环。

中医内治,依靠药物,给药途径也一般是通过消化道给药,因之就习惯把“服药”或“吃药”作为内治的同义词。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治疗学也不断地发展,过去的七方、八法、十剂、十二剂学说,也由简单而日趋烦琐。目前临床上取用的只有攻、和、补、抢四法,尤其是抢救的抢法,表现于喉科尤为突出。

【攻】

一提到攻,首先使人想到的必然是攻下的泻法。不可否认泻下剂是攻剂,但不全面。考攻字的含义,是“击也,伐也”,是用武力去除掉对方的意思。用在这里,是用药物除掉疾病之谓,但多少有些进攻性。

凡耳鼻咽喉口腔病属于外感导致的,都可取用疏邪解表法,辛凉解表或辛温解表视情况而定。寒凉直折的失音、过敏性鼻炎等用祛寒温中法。耳、鼻疖肿、丹毒之急发于酷暑之际,用清暑法。一切感染化脓性的,轻者用甘寒清热解毒,重者用苦寒清热解毒法。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喉梗阻的消痰法等,都为攻法,另外还包括釜底抽薪的泻下法。

【和】

和,就是调和脏腑、阴阳以及气血、升降等。疾病是“乱”的表现,所以人体一旦失常而“乱”,当然急需调和来使之正常。因为“攻”的对象,是邪气强加于人的机体,故而必须除去。“补”是正气不足,必须乞灵于药食之助来充之盈之,予以填补其缺损的办法。而这个“和”的对象,既没有邪气的强加于人,更没有出现其某一部分机体的不足(如气、血、脾、肾、心),所以与去其有余的“攻”或充其不足的“补”,迥然不同。

例如,幻嗅、幻听、癔性失音、癔性咽喉异感症等,常用的疏肝气、平胃气、开六郁、缓脏躁等调和气机法,最为典型。另外,鼻腔阻塞、听力障碍、口腔黏膜长期有病等的升提清阳,也较为典型。

【补】

补,是补缺、补残、补充。凡事物破碎的、不足的、残缺的都需要补助、填充,是谓补。本科的耳鸣、耳聋、梅尼埃病、鼻科的多涕症、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病及口腔疾病都少不了补法。其中有补气血、补肺、补脾、补心以及生津养液等,最为多用常用。

【抢】

抢,是抢救。继发性乳窦炎引起的颅内感染,鼻出血引起的休克,急性喉梗阻以及坏疽性口龈炎等,都是抢救的对象。化脓性疾患导致的败血症,鼻疖肿导致的海绵窦血栓等,也是必须抢救的。但因各个疾病“证”的不同,其治法也不同。一般说来,急性喉梗阻,要劫痰解窒;大出血休克、虚脱及白喉心肌损害,要回阳固脱;其他的大多用平肝息风、解毒护心之类。中医对耳鼻咽喉口腔病的抢救,也有其独到之处,其疗效是比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