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法
所谓补,乃“治虚之道”,是一种“填之充之”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填补机体某一部分的薄弱,使它恢复正常。这样,不但可以促使疮疡早日痊愈,有时更可以挽救生命。
张山雷指出:“医以治病,非以补虚,有病则唯以去病为主。补养两字,绝非通治百病之法,内外二科,皆此一理。”(《疡科纲要》)的确,治疗外科病不宜无目的地进补。
所谓虚,它在外科疮疡方面的情况如下。
虚证与疮疡关系图
因此我们治虚的补法,就针对①②④三种情况。对先虚后疮①者,所以进补,是扶助其正气而不致正不胜邪。对先虚后疮②者,补虚也就是治疗疮疡,所谓绝制其原始致病因素的方法。对先疮后虚④者,非补不足以恢复其正气而挽救其生命。只有对先疮后虚③者,我们不主张忽略了“消”法而盲目进补。因为因疮致虚的虚而专从进补,完全把有用的营养供应于毒邪,所谓“资盗以粮”。此外,先虚后疮①,也得有此同样的考虑。
疮疡中出现的虚证,不外乎气血、脾胃、肝、肾几方面。因此,我们补的对象,也在于此。无论何疮,都能致气血虚,故各疮疡都为补的对象。脾胃、肝、肾,可以根据五疮来推求。一般规律是:肉疮——调补脾胃为主,补气血为辅;筋疮——补益肝肾为主,补气血为辅;骨疮——补肾填精为主,补气血为辅。
至于皮疮、脉疮,不用补益。盖皮疮小恙,正气所耗无几,不必谈补。脉疮为火毒之邪,一旦邪泄,则毒去身安,也无须补益。所以,我们认为“脉疮无虚证”。假如脉疮出现虚证的话,则已与肉疮“兼证”了。
1.补气血 “大脓之后,气血必亏”。因为疮疡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疼痛寒热,必败其神,作腐蒸脓,更坏其形。神形一伤,气血必虚。不过在补益气血的同时,更要考虑到阴阳相济的问题。例如气虚者,宜补其上,当重用黄芪、党参之类。血虚者,宜补其下,当重用地黄、当归之属。阳虚者多寒,宜补中兼温,肉桂、附子、干姜等药可以酌用,而对清润的药有所禁忌。阴虚者多热,宜补中兼清,麦冬、天冬、芍药、生地黄等药可以考虑,而辛燥的药则有所不宜。
一般常用方,气虚的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血虚的有四物汤等,气血二者俱虚,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等。
2.补脾胃 脾主肌肉,所以病患肿疡阶段由于肿痛影响,痛苦备尝,饮食少进,致脾胃之气受伐。一旦溃决,脓腐大泄,已经受伤的脾胃,便不易恢复。所以调补脾胃一法,也为急务,古人有谓“溃疡首重脾胃”。而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实,气血亦自充沛。常用方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
3.补肝肾 筋疮虚证,责在肝肾,故以滋养肝肾为主,所谓补益肝肾之法。常用方有六味地黄汤、归肾丸之类。
4.补肾填精 骨疮虚证,责在肾阴。因肾中有水有火,水亏则火旺,火旺则肾命所系的脑髓必伤而全身骨髓也蒙其害。因此处理方面,补水即所以降火,填精即所以补髓。常用方有大补阴丸、先天大造丸之类。
四君子汤(《圣济总录》)、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十全大补汤(《传信适用方》)、人参养营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归肾丸(《景岳全书》)、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的方药组成与对照如下表。
补法常用方组成对照表
续表